在人们心满意足的地方引起不安

——高清海先生示范的哲学精神及其特殊意义

作 者:
贺来 

作者简介:
贺来,1969年生,吉林大学哲学社会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原文出处:
江海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B1
分类名称:哲学原理
复印期号:2015 年 06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高清海先生一生哲学探索所留下的哲学遗产,可以从不同角度作多方面的体认与阐释。从整体上讲,高先生的哲学遗产包括两个基本层次。一是在其著述中诉诸文字、围绕着诸多哲学问题展现的有形的、显性的存在形态。在这层面,既有穿透时空,对今天我们的哲学思考和研究有长久影响力与启示性的内容,也有高先生当年就曾坦率承认有其特定历史针对性、受到历史和认识条件局限的内容。对此,人们尽可见仁见智。二是贯穿在高清海先生毕生哲学探索中向我们示范的一种对哲学思想本性、哲学工作方式和哲学功能的深刻理解,在这种理解中,凝聚着哲学的精髓及其最为动人心魄的精神品格,彰显出一种独特的、永不过时的哲学精神。在我看来,这是高清海先生哲学遗产中最值得我们珍视和效仿的地方,尤其是把它置于当代中国哲学的具体语境中,这种精神由于分外罕见因而更散发出其特殊的意义和价值。

       那么,高清海先生所示范的哲学精神的核心内容是什么呢?在我看来,这集中体现在这样一种对于哲学工作的高度自觉:即通过批判性反思,在人们感到心满意足的地方引起人们不安,在人们盲目和无动于衷之处使其产生困惑,从而使板结的观念出现裂缝与松动,使“理所当然”的话语霸权失去光环,使曾迷恋独断和教条的人们从迷梦中惊醒,以此方式,推动哲学的观念变革与思想解放。熟悉哲学史的人都知道,这正是苏格拉底所奠定的哲学之为哲学的灵魂,是判别真假哲学的试金石。然而,这种哲学精神在中国语境中,长期以来如同微弱的烛光难以得到彰显。这世界充斥着太多的聪明人,他们不屑于为这种“虚无缥渺”的“精神”而牺牲直接可触的实惠。高清海先生的特殊之处就在于他反其道而行之,执著地把实践这种哲学精神视为自己的“天命”,并因此在当代中国哲学思想界的群体中凸显出自己卓尔不群的思想人格。

       “唱反调”:“不合时宜”的思想美德

       高清海先生在世时所遭受的最经常的责难是:你怎么老是唱“反调”?为什么总跟别人不一样?责问者正气凛然,言之凿凿,而面对这种责难的高先生经常报以苦笑,无言以对。

       之所以无言,是因为以一种世俗功利的方式对待哲学,甚至把哲学当成实现外在目的和利益的工具和手段的观念,在我们这片土地上实在太根深蒂固了,按照这种观念,“唱反调”乃是哲学工作之大忌,揣测圣言、媚俗悦上才是明智之举。然而,高清海先生的独特之处正在于他坚信,“唱反调”不是故作姿态,而是体现着哲学之为哲学最为重要的思想品格,那就是突破教条主义和独断论对人的思想和生活的窒息,发挥哲学特有的突破、颠覆、反思与批判功能,从而开辟和展现出一个超越现状的新的思想空间与境界。柔顺与服从从来不是哲学本应具有的性格,相反,质疑正统、挑战权威的犀利和无畏,才是哲学之为哲学的本性与本分。

       这种哲学信念支配了高清海先生毕生的理论探索,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思想阶段,虽然他关注的主题与理论重点经常处于变化中,但“唱反调”的“反潮流”品格始终如一,这注定了他在当代中国哲学界成为最“不合时宜”的哲学家之一。

       高清海先生曾在其自传中将20世纪80至90年代十多年中哲学探索所做的工作归纳为三个方面:(1)突破僵化模式,改革旧有教科书哲学的体系和内容;(2)克服“本体论化”哲学倾向,确立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重新理解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本质;(3)体现时代精神,变革哲学观念,推进哲学理论进一步发展①。时过境迁,今天人们把这些探索所取得的成果视为理所当然的思想财富予以享用而难以领会这每一步所付出的艰辛。把这些探索置于当时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与思想理论语境中,我们可以发现,所有这些在理论上都带有“第一个吃螃蟹”的性质。如果缺乏敢于“唱反调”的思想勇气,那就既不可能提出这些当时急需突破和解决的思想任务,更不可能在这些问题上取得开风气之先的开拓性成果。

       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改革无疑是“唱反调”的产物。在中国、前苏联等国家,哲学教科书绝不仅是供学生使用的教学用书,而是代表着一整套权威的、神圣的、不可侵犯的正统原则与终极原理,代表着对经典作家思想和著作的标准阐释。正因如此,哲学教科书体系具有神圣的、准经典的“教义”性质,拥有极特殊的地位和意义。自前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根据政治需要,把素朴低下的认识水平与权力意志结合起来,形成了标准化的哲学教科书体系之后,几十年中铁板一块,定于一尊,成为人们信奉、传播、学习的对象,形塑了一代代人对于“哲学”的神圣不移的基本理解模式与观念。直到21世纪的今天,人们仍在讲堂里不断传授这套哲学教科书体系,并以之为蓝本编写出“万变不离其宗”的种种哲学教科书。可以想见,它代表着一种何其强大和深厚的理论传统与话语权力。不仅如此,在这套教科书体系的理论话语背后,耸立的是一个与之相适应的高度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以及由它们所规定的人们的生活方式。因此,改革传统哲学教科书体系,等于向无人质疑的根深蒂固的思想方式、话语方式和存在方式提出质疑和挑战。这是一种典型的“唱反调”行为。

       “唱反调”的结果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这一著作。今天回头阅读,其中一些具体思想认识可能已显得有些“陈旧”,但是,推动从事这一工作的初衷所显示的思想勇气,贯穿在此过程中推动哲学范式转换的理论担当,却最好地阐释了哲学之为哲学的精神品格。高清海先生若干年后这样回顾自己的这段工作:“当初我们酝酿写作的那些岁月,学术界的思想和认识大多还是限制在前苏联教科书的框框中,尚未完全解脱出来。我们酝酿大纲和写作书稿的过程,对我们来说,首先就是如何挣脱束缚我们思想多年,已经成为几乎是本能习惯的那种思维定势,使自己的思想和观念从旧的框框中彻底解放出来,这已经是很难的事了;同时我们还要面对来自不同方面由于不理解而形成的思想压力,要不断去坚定甘冒某种理论风险的意志和精神,这就更难了。可以想见,那时能够写成并及时出版这部书,应该说实在是不太容易的。所以我虽然对它的许多内容也并不完全满意,但我十分珍惜这个成果,更感谢那些为完成这本书出过力,以及在艰难时期曾以各种不同形式支持、鼓励、帮助过我们的同志和朋友们。”②“唱反调”的确要比“萧规曹随”,要比“顺着说”、“照着说”乃至“接着说”要艰难许多,然而正是在艰难困顿之中才会结出哲学的真正果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