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家为厦门外贸发展出谋划策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中国贸易报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7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如何扭转单纯以数量扩张带动经济发展的现状?

      本报讯(记者 刘庆民)自八十年代初厦门作为我国首批经济特区走上外向型发展道路以来,该市外经外贸和其他经济工作均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但也日益显露出单纯以数量扩张带动经济发展的历史局限性。一个由权威经济学家组成的《厦门外贸实现集约化经营的战略与对策》课题组日前发表专题调研报告,根据厦门目前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提出了厦门外贸发展的新战略。

      专家学者们认为,从厦门市“九五”和2010年远景规划所确定的目标来看,厦门外贸发展的战略应是以经济效益为核心,以规模经营为导向,抓大放小,通过联合兼并,建立几家以贸易为龙头的实业化、集团化、国际化的企业集团,实现贸易——生产一体化的集约化经营。所谓外贸的集约化经营,实质上是指外贸增长方式的转变,它与对外经贸体制的改革、调整自身的发展战略和模式有着密切的联系,也与整个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密切相关,因而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有关专家在这份长篇调研报告中,对厦门实现外贸集约化经营的实际运作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具体思路。

      其一,必须树立“大经贸”的战略目标。即进一步拓展对外经贸的深度和广度,形成对内对外全方位、多领域、多渠道的开放格局;加快实现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和其他经济技术合作业务的大融合;协力推进贸易、生产、科技、金融等部门的密切结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在扩大外贸规模、提高外贸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的同时,加快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步伐,加快技术进步对提高宏观经济和微观经济方面的作用;以外贸为龙头,对外拓展国际市场,对内将外贸工作重点切实转变到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优化出口产品结构的方向上来;促进厦门外贸与厦门地方经济的相互融合,形成开放经济下的良性循环,更好地发挥外贸在厦门经济建设中的关键作用。

      其二,实现商品经营模式向资本经营模式的转变。随着外贸体制的改革,厦门的一些外贸企业已经冲破了原来仅限于商品经营的格局,开始涉足生产、金融、房地产、信息服务等领域,但每一个新领域都有着与对外贸易不同的行业特点和经营规律。面对这种异彩纷呈的局面,如果外贸企业不摆脱以商品为中心的束缚,资本经营的意识和资产增值的意识还未树立起来,在商品经营条件下形成的重经营、轻管理,重投入、轻产出等经营思路还没有得到根本转变,集约化经营的要求就很难达到。所谓资本经营,就是以利润最大化和资本扩张为经营目的,利用裂变、重组等多种形式,对企业所拥有的一切有形与无形资产进行有效运营。其特点是以价值管理为手段,各种具体资产如商品、货币、产权、房地产等为资本经营的媒介物和经营者实现资产效益最大化的运作对象。它超越一般的生产、销售和管理活动,对企业总资产的构成和运作方式作出精心的策划和灵活的运用。

      其三,以推进外贸规模经营作为战略重点。目前厦门的外贸企业普遍存在着组织结构小型化、分散化,专业分工不发达,企业之间过度竞争的问题,严重地束缚了外贸的进一步发展,当务之急是解决好规模与效益的关系。外贸规模经营从微观上讲是指从事外贸经营的企业规模大,经济实力雄厚;从宏观上讲是指专业分工协作好,联合程度高,有利于实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和配置,实现全市外贸的最佳经济效益。外贸企业要实现规模经营,不但要扩大企业的自身规模和商品经营规模,还要扩大市场规模。只有通过扩大市场规模和促进市场向多元化迈进,保持一定的国际市场占有率,才能为外贸企业的集约化经营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

      其四,以组建综合商社和实现国际化、实业化、集团化为突破口。相关步骤是抓住外贸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的时机,通过加强联合和发展专业化协作,改变小型化、分散化的外贸组织结构,在推进外贸规模经营上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具体做法是结合推行现代企业制度,把企业改革与改造、改组及加强管理结合起来,按照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加快资产存量的调整和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在厦门组建1至2家大型化、多功能、国际化、实业化、集团化的中国式综合商社和一批有一定经营规模,在某一领域具有经营优势的外贸企业集团,尽快形成以这些实行综合化经营的大型企业为主导,实行专业化、系列化经营的中小企业为辅佐的合理分工格局,以推进集约化经营目标的实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