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深圳经济特区国际城市化

作 者:

作者简介:
方宁生 汕头大学特区台港澳经济研究所职称:教授 邮编:515063

原文出处:
特区经济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7 年 11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本文的国际城市化分为两个层次,最高层次为全球决策和控制中心的城市,称国际中心城市,一般层次为区域或跨区域的决策和控制中心的城市,称国际城市。1991年10月深圳提出建成“多功能的国际性城市”,这不仅标志着深圳特区的城市化建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而且由深圳特区引发的国际城市化热潮不断地从特区向沿海城市扩展。深圳特区国际城市化,是经济特区发展的新课题,值得认真进行探讨。

      一、深圳特区居于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继续转移的路线上

      近200多年来,工业化一直是城市化的动力, 工业化浪潮涌起和转移的路线,同时是国际城市空间布局位移的路线。英国是工业革命的发祥地,最先实现工业化,被誉为“世界工厂”,经过近百年的高速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区域,同时在伦敦和英格兰中部地区出现了近代世界的最初城市群,伦敦是这一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并逐步成为全球决策和控制中心,成为国际中心城市。

      19世纪初,工业革命越过英吉利海峡,卷向西欧沿海国家:法国、德国、比利时、荷兰,而且越过大西洋卷向美国东北部沿海地区和五湖地区。1870年以后,这些国家的发展速度快于英国,于是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发生首次转移。这次转移路线先到法国,再到德国,最后在美国东北部沿海地区和五湖地区落脚,成为新的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区域。在这一转移路线上,出现了法国大巴黎地区城市群、德国莱因—鲁尔盆地城市群、荷兰和比利时中心地区城市群,美国东北部地区和五湖地区城市群,形成各自的中心城市。这些中心城市逐渐成为决策和控制中心,层次性明显,不仅形成一批国际城市,而且形成纽约这一新的国际中心城市。纽约作为全美最大城市,成为全球新的决策和控制中心,迅速赶上并超过伦敦,特别是纽约被确立为联合国总部所在地更进一步奠定了作为国际中心城市的地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工业化浪潮从北美大陆卷向太平洋西岸亚洲东部的国家和地区。古老的亚太国家和地区以其高发展速度“超欧赶美”,世界经济发展重心开始第二次转移。这次转移的首站是日本。日本在战后仅用10年时间恢复了经济,50年代后期开始新的工业化,实现跳跃式发展,从1966~1968年连续超过英、法、德三国,开始追赶美国。稍后于日本,韩国、台湾、香港、新加坡利用美、日等国的产业调整和转变,开始新兴工业化进程,并在70年代进入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行列。亚太地区的新的工业化浪潮自北而南于80年代以后继续向中国和东南亚国家推进。中国沿海地区高速度地进入工业化发展阶段,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继续转移的区域。在这一转移的路线上,日本的东海岸地区是最具代表性的工业化地区,工业的高度集中推动着东海岸城市群的兴起。东京不仅是日本首都,而且是东海岸城市群的中心城市,这一中心城市在本世纪70年代已发展成全球新的决策和控制中心,发展成为新的国际中心城市。同时在亚洲四小龙中出现一个国际城市圈,出现了汉城、台北、香港和新加坡等国际城市。目前,中国沿海地区正在重复这一历史过程。沿海地区12省市,面积105.1平方公里,占全国面积26.3%,1995年底人口4.4亿,其中非农人口占全国51.7%, 集中了全国57.9%的乡及乡以上的工业企业,50.8%的国有经济,59.6%的股份经济,70.6%的工业产值,85.7%的实际利用外资额,是当今世界投资的最热点。改革开放以来沿海地区最先走上工业化和城市化的道路,并且正在形成新的城市群和中心城市。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继续向中国沿海地区转移。

      处于我国华南沿海中部地区的深圳特区,居于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继续转移的路线上。6年前深圳提出要建成多功能的国际性城市, 符合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继续转移的路向,这是深圳建成国际城市的历史前提。

      二、90年代初,深圳特区已成为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轴心城市

      我国的海岸线有1.8万公里长, 可以说整个沿海地区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重心继续转移的热点地区。但这不等于说,每一个沿海城市都一定会发展成为国际城市,要成为国际城市还需要以下两个先决条件:一、是否已出现城市群;二、是否处于城市群的中心位置。

      我国经过18年的改革开放,在沿海地区已经出现几个经济发达地区,相应地崛起几个城市群,正在发育中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尤其引人注目。

      珠江三角洲的区域面积占广东省23.4%,4.1万多平方公里, 1994年底占全省户籍人口31%,达2100多万。其经济规模,到1994年已占全省总产值的71.5%,2983多亿元,占全省外贸出口76%,达385 亿美元,占全省利用外资总额68%。其发展速度极快,从1979~1994年,区内生产总值以年均20.8%的速度递增,高于同期全省平均速度6.8 个百分点,全国11.6个百分点,也高于亚洲四小龙经济起飞阶段的平均增长速度。

      改革开放之前,珠江三角洲区域范围内虽然已出现广州这样一个国家级工商业重镇,并且带动珠江三角洲的城镇工业的发展,但总体来看,珠江三角洲地区仍是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直到80年代中期,我国的进一步对外开放,为香港的制造业内迁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珠江三角洲凭籍地缘、人缘优势,又凭籍土地工资成本低廉优势,更凭籍改革开放先行一步优势,大量吸引和利用香港制造业资本,纷纷走上工业化道路。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包括城镇的新的工业化和农村的工业化。到90年代初,珠江三角洲地区实现经济转型,即从以农业为主导的经济转为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

      首先,工业在工农业的产值构成中,已占绝对优势,如下表所示:

      表1:1991年珠江三角洲各市工农业产值构成 %

      

      资料来源:《广东统计年鉴》(1993)P.492—495

      其次,工业企业的集中度已高于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仅次于上海,如下表所示:

      表2:1991年珠江三角洲主要城市工业集中度 %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