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父母,我必须考上一流大学。” “如果不是为了父母,我早不读书了。” “妈妈快把我逼疯了,她整天唠叨,谁家的孩子考上了重点大学,你怎么学习成绩总不见起色?这次考试又因为马虎丢分了吧……我现在对学习厌倦透顶,一上课脑子里就响起她的唠叨声,根本学不进去。” “爸爸从不打骂我,但我特别怕他。只要我的成绩没进步,他就拉下脸来,整天不理我。光考高分不行,我必须有进步他才高兴。快要中考了,我担心极了,要是考砸了怎么办?天啊,我要崩溃了!” 上面的话是中国学生们经常说的话。虽说学习是孩子的事,但中国的家长们比孩子还着急,他们给孩子造成的压力一点不比应试教育小。 为什么父母给孩子制造这么大的压力呢? 最简单的解释是,父母的成长停滞了,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他们没有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承受双倍的压力,他们没有考虑孩子的心理需求,而是从自己的心理需求出发,为孩子设计人生。结果,他们出于爱教育孩子,却发展出束缚孩子成长的非爱行为。 小学生小刚(化名)突然跳楼自杀。他留下遗书,说他觉得无论怎么努力都达不到父母的期望,累极了,所以想到了死。自杀前,他砸碎自己的储钱罐,把攒了几年的零花钱留给父母。他说,如果他留下的钱不够,爸爸妈妈可以加些钱,“坐坐火车,坐坐轮船,去玩一玩吧……不要再那么辛苦了。” 小刚很爱父母,他希望父母“坐坐火车,坐坐轮船,去玩一玩……”,这其实是他最大的向往,他实现不了,就希望自己的父母能去实现。 小刚的心理机制是投射,他把自己希望实现但又实现不了的愿望投射到父母身上。其实,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在很多情况下也是投射,他们的心理需求,不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而是期望孩子去实现,如果孩子实现了,就像自己实现了一样。 这种心理是“孩子不急父母急”的根本原因。父母自己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就将由此带来的心理压力转嫁给孩子。 转嫁一:有劲儿全往孩子身上使 董太太的女儿蓉蓉上高二,什么家务活都不干,这倒不是董太太刻意惯出来的。开始,蓉蓉也做点家务,但只要蓉蓉一拖地,董太太就会忍不住自己动手。譬如,看着女儿的脏衣服放在盆里,董太太看着就觉得心烦意乱,只有自己去洗了,心里才痛快。表面的原因是,这符合自己的卫生习惯,但另一个重要原因是,这样做可以给女儿省出时间去学习。 尽可能节省出时间让女儿去学习,这成了董太太的原始心理需求。因为在潜意识中,她对社会的变迁感到焦虑,觉得自己适应不了目前激烈的竞争,又没有途径提高自己,于是暗暗希望女儿能考上名牌大学,在社会竞争中“抢占制高点”,自己因此产生成就感。所以,她有劲儿就往女儿身上使,而不是往自己身上使,这种心理转嫁机制在妈妈身上比较常见。 网上有一篇文章讲道:在武汉,一些妈妈把业余时间全部拿来陪孩子上培优班,除了工作,她们时刻陪伴在孩子身边,不让孩子有一刻空闲。这篇文章是一个孩子的爸爸写的,他写道:儿子从小学三年级起就被孩子的妈妈逼着“培优”,从没有过假期。6年来,妻子把儿子送进的培优班不下30个。儿子自嘲是见不到阳光的人,早晨6点走,晚上11点休息。一天晚上八九点就听不到儿子的声音了,一看,他斜靠在床上,流着口水睡得正香,手里的书掉在地上,让人心疼! 儿子上五年级时长出白发,当时我没在意。上初中后,儿子的白发越来越多,现在看起来像个小老头……我担心孩子有病,跑了多家医院,看了西医又看中医。医生的结论是孩子的精神压力过大。我按医嘱买回核桃、黑芝麻给儿子吃,可儿子的白发仍不见少。每天早上6点,妻子准时叫儿子起床,即便上厕所、吃早餐,妻子也要让儿子背几个单词。儿子上小学时,每天下午5点30分放学。妻子在校门口直接将儿子从汉阳接到武昌,赶6点的培优班。公共汽车上,妻子一手端饭,一手拿水。儿子在车上解决晚餐后就上“培优班”了。晚上9点下课回家,儿子还要完成学校老师布置的作业。这样的妈妈们成了一个群体,她们相互交流信息,听说哪个培优班好,就纷纷替孩子报名。 这些“全陪妈妈”将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来提高孩子的能力,尽管出现了明显的负面效果仍不肯停下来。这是极端的“有劲儿就往孩子身上使”的现象,她们看似一切为了孩子,其实内心是因为自己停止成长,不能适应社会而焦虑。 转嫁二:把“理想自我”强加给孩子 有些家长并没有停止成长,但孩子成了他证明自己的工具,而不是独立成长的另外一个人。只有孩子成功了,他才有脸面。如果孩子不能出类拔萃,他就觉得很丢脸。 教育家发现工人妈妈对孩子的发展普遍感到满足。她们认为,孩子学习不错,能考上大学;知识分子妈妈对孩子的要求普遍苛刻,因为她们比的不是孩子有没有考上大学,而是有没有考上清华、北大,是否去了哈佛。 这是“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差距问题。“理想自我”总比“现实自我”高一层,工人妈妈的“理想自我”是成为知识分子,孩子只要达到这个水平就行了。但知识分子妈妈的“理想自我”更高一层,要成为精英才行。事实上在很多方面,孩子的起跑线是一样的,知识分子家庭的孩子并不比工人家庭的孩子有优势,却承受了父母更大的压力。 一位妈妈诉苦说,为女儿能学习绘画、英语、舞蹈和音乐,家里专门在少年宫附近买了房,尽管房子很贵。上学后,她发现女儿成绩变差了,而且特别不听话,自己付出这么多,为什么会换来这个结果?这位妈妈非常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