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机遇并非一定来自于经济领域,“九七”香港回归虽然是一个政治性事件,它必然对深港的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成为两地经济发展和合作中的机遇。研究“九七”香港回归后深港经济合作所可能产生的新趋势,将有利于我们清醒地认识机遇,更好地发展自己,实现深港共同繁荣。 一、从合作进程上看,深港合作将从序曲走向高潮 在过去的16年里,深港的经济合作对两地的经济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香港的“三来一补”开始了深圳工业化的进程,香港的资金造成了深圳外向型工业的雏型,而深圳的创汇农业、进出口贸易、旅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无不渗透着“香港因素”的作用。反过来说,深圳的出现和发展,有力地遏制了香港在经济发展中本来难以避免的高通胀率,保证了第三产业的顺利发展,使香港轻而易举地实现了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 但是,以往的经济合作与“九七”以后的经济合作相比,只是一个序曲。当前深港经济都面临着更强烈的合作需求。 从香港来说,正面临着经济转型,一是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二是要发展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前者借助内地的科技力量,后者要以庞大的制造业、包括内地的制造业作为其稳定的底座。实现这两点都需要有深圳的参与和助力。 从深圳来说,正面临着第二次创业。深圳不仅需要香港的资金,而且需要香港的信息和市场使自己进入现代化国际性城市的轨道。 双方的需求将会随着时间推进而变得越来越明显,越来越走向高潮。 二、从合作的性质上看,深港经济将从两国管豁下的“两制”合作变为“两制”条件下一国内部的合作 “九七”回归后,香港改变了由英国殖民统治的命运,成为中国的特别行政区,内地与香港之间的关系将是一国内部的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深圳对“香港”开放,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对外”开放,而是两种政治制度下的开放,这将使深圳对香港开放的形式发生深刻的变化,成为贯彻江总书记的关于“广东要更加开放”指示的契机。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在中央作出关于兴办深圳经济特区的决定时,世界都没有想到,中央的特区政策以及由此带来的香港资金和市场,会使深圳如此迅速地崛起,在短短的十几年里建成一个具有现代风貌的城市。人们更没相到,中央的决定,会对香港经济产生如此大的牵动,经济学家甚至作出这样的估计:香港是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最大受益者。“九七”香港回归,无疑是比建立经济特区更为重大的历史事件。由于经济运动的结果常常出乎意料,人们对这一历史事件的经济意义更难作出确切的预测。也许要到一下世纪中叶,在中国实现“三步走”发展战略时,人们才能回过头来体验到“九七”回归对香港和内地经济发展的相互影响和巨大作用。 当然,由于“两制”的存在,深港经济合作还会受到一定制约。因此,不必急于在两地政府间形成什么建制性的合作措施,也不必过早提出“经济一体化”、“深港衔接”等理想化的设计。过去的事实证明,只要深圳方有适当的政策诱导,两地企业就会自发地进入角色,实现宏观经济所想实现的目的。所谓政策诱导,简单地说,就是要为香港企业营造一个在深圳投资如同在香港本地投资的软环境,建立一套向香港的“自由港”政策靠拢的政策,使香港资金在选择投向时充分感到在深圳投资要比在泰国、越南投资更为方便和划算。为此,可设想对香港企业而不是对全世界实行类似于经济自由区的政策。其要点是: 1、 凡香港企业在香港生产的产品和港商在深圳合资企业生产的产品,除特殊规定外,所有商品可以豁免关税,自由进出。 2、放宽香港企业在深圳的经营范围。 3、对在深港商实行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自由兑换。 4、建立方便港商入出境的政策。 5、进一步完善特区二线管理, 由特区通过二线运往内地的进口货物,按国家进口规定补办手续,补征关税。 6、实行这些政策时要衔接香港征税中的“来源”原则, 即只要产品来源于香港企业,不管这个企业是哪一个国家的居民兴办的,都可以享受这些待遇。这样做,也有利于香港对外资的吸引力,使更多的外资愿意在香港注册公司。 三、从合作的层次看,深港经济合作将从微观层面进入宏观层面 香港政府对经济活动历来采取“不干预”政策,让民间企业充分发挥自由的能动性。在这个背景下,深港两地以往的经济合作都是在两地企业之间进行的。这种合作形式仍将是今后深港两地经济合作的主要形式。 但是,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深港经济将在宏观层面上进行合作。高科技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投资周期长、风险性大,单纯依靠企业的自发行为很难健康发展,因而各国政府都在加强对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宏观调控,制定各种规划、形成各种配套措施,扶植高新产业的发展。当前,深港两地都面临着发展高科技产业的艰巨任务,这样,在深港两地的经济合作中,就需要有政府行为的介入。例如,深港两地联合技术攻关的方案和切入点,两地科学园区的共创和使用,科技信息的共同合作,两地科技发展的设想和合理布局,两地如何进一步吸引,合作使用海外和内地人才资源等等,这些都要在政府间实现步调上的默契。因此,在发展高科技领域,两地政府将会携起手来,汇集两地经济资源,共同迎接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 当然,所谓政府层面上的经济合作,并不是要在两地政府之间形成建制性的协作,也不是要采取“强加于另一方的措施”,而是说,由于两地都有发展高科技产业的共同要求,因而在经济发展的战略意图上可以步调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