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实现汕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作 者:

作者简介:
黄奕锋 中共汕头市委常委、市委秘书长

原文出处:
中外企业家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7 年 10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决策,也是当前和今后经济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探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问题,对于加快汕头经济特区的发展具有现实的意义。

      一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这是生产力如何发展的问题,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问题,也是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是指生产要素的分配和使用。从理论上讲,经济的增长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投入的增加,二是效率的提高。马克思曾指出:“生产逐年扩大是由于两个原因:第一,由于投入生产的资本不断增加;第二,由于资本的使用的效率不断提高。”(《马恩全集》第26卷Ⅱ册,598页)西方经济学中对经济增长源泉分解的方法, 也反映经济增长归结为“要素投入增加”和“要素生产率提高”这两个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经济增长方式可以有粗放型和集约型两种基本类型。前者主要依靠外延扩大再生产,也就是靠增加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投入获得经济增长。后者主要依靠内涵扩大再生产,也就是通过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并提高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可见,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就是从主要依靠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数量,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转到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从世界各国工业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看,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是客观的必然趋势。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初期,通常实行的都是粗放型增长方式,这也是工业化起步阶段的一个明显特征。当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随着科技进步、消费结构和消费水平发生变化,国际经济以及资源占用状况等方面的影响,粗放型增长方式也将逐步转换为集约型增长方式。这种“增长转型”是工业化走向成熟阶段和国民经济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以美国为例, 在其工业化前期的1840 —1900年,主要是靠劳动力、资源和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数量扩张实现经济增长的, 表现在:生产投入要素增长对国民生产净值增长的影响高达82.7%(其中劳动力占47.2%,土地占9.6%,资本占25.9%); 而代表新技术、更有效的组织和管理形式、规模经济等的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只占17.3%。1900—1960年,生产投入要素增长的影响下降为55.9%(其中劳动力占34.8%,土地占2.5%,资本占18.6%), 而生产率增长的影响则升为44.1%(参见(美)H·N·沙伊贝、H·G·瓦特、H·U·福克纳著:《近百年美国经济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3 年版, 26页)。从1960—1985年,综合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一步提高到50%(参见世界银行《1991年世界发展报告》,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1年版,45页)。一些发展中国家经历增长方式的转型也是如此。以发展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创造了“经济奇迹”的东亚“四小龙”,80年代起开始了大力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的新阶段,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大,从而成为新兴工业化经济。长期实行进口替代工业化战略的拉美国家,在经历了80年代的债务危机以后,也开始转向以提高投资的质量和效益、提高国际竞争力为中心内容的产业调整新阶段。

      从我国的情况看,长期以来经济发展走的是一条高投入、高速度的粗放型道路。这种发展方式,虽然增强了国家实力,奠定了工业基础,缓解商品匮乏的矛盾,改善了生产力布局,使我国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走上了初步工业化的轨道。但是这种方式弊端较多:第一,它带来目前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效益差、竞争力不强、人均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等一系列矛盾。第二,不适应经济发展新阶段的要求。经过4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我国经济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未来15年,我国将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由低收入国家进入到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历史性飞跃。今后衡量我国经济成熟的标准,重要的并不在于量的增加,而在于经济质量、经济效益的提高,也就是看经济增长是否在优化结构,是否投入少、产出大、效益高,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否越来越大,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否得到顺利实施等等。第三,难以实现我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接轨,参与国际竞争。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全球化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经济竞争日益激烈,竞争已经由价格为中心的竞争转变成质量为中心的竞争,科学技术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取代劳动和资本上升到首要地位。显然,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上述三个问题将无法从根本上得到解决。因此,转变增长方式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任务。

      二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八五”时期,汕头的经济有了很大发展。1979—1995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12%,“六五”、 “七五”和“八五”期间呈现阶梯式上升的趋势,年均增长分别为11.9 %、 18.4%和21.4%;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3.63%, 其中“八五”期间高达33.9%;外贸出口年均增长17.08%,其中“八五”期间达25.4%; 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9.28%,其中“八五”期间达到30.59%。市区人均生活费收入从1980年的315元增加到1995年的5693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85年的458元增加到1995年的3445元。

      18年来汕头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是令人鼓舞的,但从经济增长方式的角度来看,主要还是靠外延扩大再生产推动的,走的是粗放型的发展路子。主要表现在:(1)高增长由大量投入特别是高投资带动, 投入产出效益偏低。从1979年到1995年,汕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3.9%,银行贷款余额年均增长19.54%, 分别是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的2.72倍和1.21倍。(2)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如工业的发展重点不明确,支柱产业成长不快,企业规模小,行业集中度低。全市7 个大型工业企业1995年的工业产值只有12.05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3.3%,而13,586家中小型企业平均工业产值仅有261万元。(3)经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较差。1993、1994和1995年,汕头的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分别为77.7%、80.96%、83.26 %, 一直低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 1995年全市预算内83家国有工业企业,亏损42家,亏损面达50.6%,亏损总额8.255万元;全市工业企业流动资金周转速度仅为1.67次。 许多国有工业企业的负债率高达80%以上。(4 )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偏低。多数工业企业技术力量薄弱,生产设备、工艺落后,产品技术含量低,整机、高档产品少,劳动密集型产品仍然占多数。199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实现的产值只有27亿元,占全部工业总产值的7.35%;科技进步对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37.6%,低于广东省的平均水平。(5)外贸出口商品档次和附加值较低。目前全市出口值超1,000万美元的30多种大宗商品中,以服装、陶瓷、轻纺、抽纱、食品等劳动密集型的传统商品居多,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商品少,在市场上缺乏竞争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