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深圳、珠江三角洲和香港之间的优势互补,并不是一个全新的事物,它作为“自在之物”历史悠久 有意识地予以重视利用,亦非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始,在建国之日就这么做了,改革开放以来更加受到特别的重视。人们这么做了,很有成效。香港和深圳,和整个珠江三角洲之间已经建立了非常紧密的经济联系。这给香港和深圳、珠江三角洲都带来了重大的利益。这是有目共睹的。 现在我们讨论的问题是香港回归后深圳、珠江三角洲和香港优势互补的新态势。这就是要研究由于香港回归和在香港回归后在这个优势互补问题上可能发生的变化。“在这之后”和“由于这”两种情况不妨都研究一下,但是我认为更要来研究“由于这”这一方面,更多地讨论由于香港回归这一件事产生的影响,最好不但能作定性,而且能作定量的研究。研究的方法是,第一步暂时舍去“在这之后”与香港回归有直接关系的其他因素产生的影响,第二步再把各种“其他因素”加进来。 (二)这种研究带有预测性质 预测在科学工作中应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我认为这个问题可以按照这样的方法来进行分解: 首先把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分成这样的几个小题目:①阐明香港原有的优势并对由于香港回归祖国这些优势将得到保持和发展作出估量;②阐明深圳、珠江三角洲原有的优势和对由于香港回归会产生的新优势作出估量;③对上述香港与深圳和珠江三角洲两个地区互补的内容、方式与实践的原先的情况和香港因归后可能发生的变化进行考察和估量;④然后对与香港回归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发生在香港回归之后某些国内和国际方面的各种因素的影响作出估量;⑤最后是进行综合,作出判断。 这是常规的分析和综合研究方法。 在以上这些小题目中,有一部分是对已经成了历史的东西的研究。这种研究本身不属于预测的范围,研究这类问题时,使用的是通常的对客观事实进行分析和估量的方法。这在方法上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在这里,它们是进行预测的基础:因而必须扎扎实实地研究好。这些小题目中又有一部分是对已知的东西(原有的优势、我国收回香港已定的方针、各方包括英国政府作出的承诺、已经制定的法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等等都是已知的东西)进行合乎逻辑的,即“由于如何将如何”的推量。在这些小题目中,还有要通过对某些其他未知事情和其他某些未知因果关系进行推测。“在这之后”中比“由于这”中需要研究的东西更多,它包括“由于这”之外的其他预测研究工作。 (三)关于香港原有的优势 可供研究的各种文字资料汗牛充栋,中外学者涉及这个问题的著作卡片会有好多箱。我认为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十分重要。它是我们正在解决的香港问题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当然也是现在我们讨论深圳、珠江三角洲与香港优势互补的一个根本出发点。对于这个问题,有比较简单,很容易理解的一面。这个问题也可以说已经有了共识,用不着再去讨论。但是如果要求要深入、更具体地掌握这一点,那就会发觉事情也相当复杂,难以一下子讲得很全面,很准确,很恰当。 当然原来的香港,即便只讲经济方面,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因此不仅要研究香港原有的优势,也要研究原有的劣势,即不利于香港经济发展的东西。对这些劣势的研究,我认为对我们研究香港原有的优势也有好处。因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1 )使得我们对香港的优势说得更有分寸,更加实在。不加分析地把香港的优势说成完美无缺,反而会给人一种印象,这些优不是真实的东西;(2)明确了香港原有劣势所在, 就可以避免把并非劣势的东西也看成劣势,便于将来尽可能地去克服真正的劣势和保护那些并不是劣的东西;(3)认清了劣势所在, 便于以后人们克服这些劣势。而劣势的克服也就意味着增加了新的优势。 (四)估量回归祖国后香港优势的发展的最重要的一个要素,便是在香港实行“一国两制”的方针 我们所说的“一国两制”指的是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家邓小平在本世纪八十年代初提出的,以后又继续阐述使之更明确更加具体的,用以指导解决完成我国台湾省与祖国大陆统一大业和中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香港与澳门回归祖国而提出的一个战略构思、战略方针和继之而来的一整套步骤和措施。 “一国两制”,是邓小平的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邓小平提出的一个充满着非凡智慧、非凡创造精神、非凡气魄的伟大的思想。在他提出这个方针后的十五年中,为实现香港回归祖国我们已经作出的努力,是这个伟大思想的伟大实践。在香港回归祖国后实现的“一国两制”的事实,又将成为这个伟大思想、伟大实践的伟大成果。从本世纪八十年初到香港回归后的整个过程将是:“一国两制”的“思想—实践—实现”的过程。 (五)只有实行“一国两制”才能保持香港原有优势 邓小平所说的保持现行的许多制度,也就意味着可继续保持由于这样的制度而产生的香港原有的那些优势。不少学者认为,香港存在这样一种特殊的现象:香港同胞热爱祖国,但又不习惯内地实行的那样的社会主义,因此“一国两制”的做法,也最能受到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