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状及特点 随着香港经济的发展,香港日益受到劳动力短缺、工资及土地成本上涨的影响,产品成本日渐攀升,而深圳毗邻香港,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并且还得到了中央所赋予的吸引外资的优惠政策,所以深圳就成为港商投资的首选之地。 在深圳吸收的外资中, 港资占很大的比重。 从1979年到1995年, 深圳共批准外商投资项目17352 个, 协议外资额为21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为94.5亿美元,其中, 来自香港的外商投资项目占88.5%,协议外资额占79.4 %, 实际利用外资额占65 %。 1995年,深圳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为626亿元, 约占深圳工业总产值的70%,其中,港资企业工业总产值约占外商投资企业工业总产值的80%。 对香港和深圳产业结构的变化进行考察的结果可以看出,深港产业合作的一个明显的特点是:香港利用内地劳动力便宜的优势将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步转移到深圳及珠江三角洲地区。香港和深圳的产业结构在80年代以来经历了很大的变化。从香港来说,第二产业产值占GDP 的比重在不断下降,从1980年的31.7%下降到1993年的18.5%;而深圳同期则从26%上升到55.8%。香港第二产业产值占GDP 比重下降的原因就是香港将第二产业的某些行业,特别是那些劳动密集型行业向深圳等地作了转移。据香港工业署统计,1989年祖国大陆为香港厂商从事加工工作的工人大约200万,是香港制造业雇员总数的两倍以上。 据香港生产力促进局估计,目前港资企业在祖国大陆的雇员已经超过500万人。 迄今为止,香港共有5万多家公司在深圳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开办了工厂。 在这些工厂中,大多数是“三来一补”企业。目前,港商在深圳开办的“三来一补”企业累计已达1万多家,从业人数在60万人以上。 香港和深圳的产业升级均是大势所趋 1.香港产业升级是保持香港经济繁荣与稳定的关键 1997年7月1日,中国将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这对于香港来说,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机遇。香港经济要继续保持繁荣和稳定,香港要巩固和加强其在亚太地区的地位,产业升级是关键的一环。过去的十多年中,香港的经济结构借助于祖国大陆的改革开放实现了重大的转变。香港的制造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逐渐转移到深圳及珠江三角洲地区,制造业在香港经济中的地位日渐下降,同时,金融、贸易等服务业迅速发展,服务业在香港经济中的地位不断上升,成为主宰香港经济的主要力量。服务业的发展固然对于确立香港在亚太地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很有帮助,但是忽视制造业的发展而片面发展服务业也是不行的。因为制造业从根本上说是服务业的基础,缺乏了制造业的支持,服务业的发展就如同空中楼阁,最终会损害香港在亚太地区的整体地位。近年来,香港经济的发展遇到了一些困难,如需求不旺、市场萧条、房地产价格下跌、工人失业率上升、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等,正是香港忽视制造业的发展而过于依赖服务业带来的后果。可见,香港今后在发展金融、贸易等服务业的同时,要加强对制造业的发展。当然,加强对制造业的发展,并非加强对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而是要加强高附加值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由于受到香港地域狭小、劳动力成本高的限制不可能在香港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即使现在还留在香港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要么向中国大陆转移,要么利用高新技术对它进行改造,使它变成高新技术产业。当代的国际竞争是高技术的竞争。哪个国家或地区掌握了高技术,并把高技术运用到生产中去,它就能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掌握主动权,并最终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美国、日本、德国、韩国等国的成功经验无不证明了这一点。 香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实现产业升级是完全可能的。香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以下几个优势:一是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林立,为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便利的融资条件;二是香港有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教学和科研机构,有一些科技人才,而且香港作为自由港,人员进出方便,对中国大陆及世界各地的科技人才有一定的吸引力;三是香港有许多成功的、富有远见的企业家,对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有浓厚的兴趣,而且已经有一些比较成功的高技术企业,如世界最大的注塑机生产企业震雄机械公司、生产AC马达的德昌电机公司等;四是香港有大量受过良好教育的、高素质的工人;五是香港的基础设施齐备,能够为香港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良好的配套设施。此外,香港政府近几年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对经济不干预的政策,特别是对高新技术产业采取了比较积极的态度,鼓励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如香港政府从1990年开始成立了工业科技基金,包括工业支援基金、应用研究与发展基金,对高科技产业提供资金援助;1996年在大埔、元朗等地建立了几个高科技工业村,为高科技产业项目提供廉价土地等等。 2.产业升级是深圳实现第二次创业的关键 深圳的第一次创业创造了举世瞩目的奇迹。在十多年的时间里,深圳从一个落后的边陲小镇一跃成为我国一个经济实力雄厚的大城市,其成功的因素很多,有深圳人勇于改革、勇于创新、艰苦奋斗、讲求效率的拓荒牛精神,有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试验场最先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但是,还有两点是不可否认的:一是它靠国家给予的特殊优惠政策,吸引了内地大量的人才和资金;二是它以毗邻香港的区位优势,利用香港产业结构调整的大好时机,吸收了大量的香港资金。深圳第一次创业的实践证明了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正确性。 1992年党的十四大之后,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被确定下来,开始推向全国,对外开放也进入了全方位、规范化的发展阶段。各种地区优惠政策开始逐渐取消,深圳原有的改革试验场和对外开放窗口的地位逐渐削弱。在这种形势下,深圳提出了“第二次创业”的口号。 第二次创业比第一次创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首先,从资金来说,第一次创业时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外资,尤其是港资,而且吸引了大量的内地资金;而此时不仅很难吸引内地资金,而且外资,尤其是从事“三来一补”业务的港资因为深圳土地、劳动力等价格的上升有向大陆中西部地区转移的迹象。其次,从深圳的产业结构来说,第一次创业时主要依靠港商的“三来一补”使深圳的加工工业迅速崛起,但是深圳工业基础薄弱的状况仍然没有得到改善。目前,深圳工业过于轻型化,轻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过高,而重化工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过低。1992年深圳轻工业产值所占比重高达66.07%。而且, 深圳工业的技术档次普遍偏低,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高新技术产业所占比重偏小。1992年深圳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工人占55%。到1994年底,深圳市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只有59家,认定的高新技术项目只有35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当年工业总产值的17.2%。此外,深圳土地、劳动力价格比内地高出很多,京九铁路的通车使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大大增强,从而使深圳的区位优势有所下降。总之,深圳在第二次创业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