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特区发展方向方法论探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7 年 09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全面启动,全国对外开放的步伐加快了,经过16年探索和实践的经济特区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于是“特区是否还要‘特’?还能不能‘特’?如何新‘特’?”等问题引起全国乃至世界关注并困扰着特区。本文试从方法论角度,对我国经济特区发展方向进行纵横考察,由此阐明自己对这些问题的看法。

      一、纵的考察

      (一)特区创建过程的方法论概括:知行结合,以行为主

       1.行是知的前提。创办经济特区,不是偶然的灵感所致, 而是对我国前三十年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深刻反思。当时,中国还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在传统计划经济的条件和环境下,要进行全新的改革开放事业,闯出一条加快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路子,只能采取渐进或者试验式的稳步推进战略。为适应这一战略的需要,举办经济特区就成为一种必然的历史选择。但举办经济特区没有任何现成的经验和模式,因而一开始就以“敢闯”为其鲜明特征,在新在历史条件下大胆地“行”。从1979年中央决定试办经济特区,到1980年正式批准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再到1987年成立海南省经济特区,最具举足轻重意义的是90年代初在上海创立浦东开发区,我国特区之“行”疆域越来越广阔,对特区之“知”也在此基础上逐步深化。

      2.行是知的检验标准。对于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意见,至今仍有人对它存在担心和怀疑,而各种意见、担心和怀疑“说来说去就是怕资本主义的东西多了,走了资本主义道路。 ”(《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72页)对此,邓小平严肃指出:①“不搞争论”。 一场脱离实际的争论,结果只能是既把时间都争掉了,又不可能争出个“知”来的,因为“知”不能检验“知”自身。②看“行”的效果。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和不断开拓,特区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而且通过外引内联,发挥窗口和辐射作用,大大促进了内地的发展,增强了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可以判断,持区姓“社”已是确定无疑的事实。

      3.知行结合,把行推进到新阶段,在有限的时空范围内,特区之“行”为我们对发展社会主义认识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事实,很多感性认识在理性加工的基础上形成若干“知”,加以推广,强有力地促进今天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但经济特区的历史使命还远未完成。因此,以江泽民同志为首的党中央,重申了对特区工作“三不变”的方针,即中央对发展经济特区的决心不变,中央对经济特区的基本政策不变,经济特区在全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不变。特区必须借此在更深的层次和更高的水平上更开拓地“行”,从而不断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

      (二)特区现实状况的方法论概论:同异结合,以异为主

      任何客观事物从始至终都存在着矛盾,而每一矛盾都是同异结合,经济特区也不例外。但经济特区的内在性质决定其以异为主的状况。

      1.特区之“异”。离开特区之“异”,就不成为特区,也就取消了特区设置的必要和意义,因此必须以异为主。其“异”主要表现在:第一,特殊的区位。我国经济特区的设立,首先是考虑到发展区位优势。深圳毗邻香港,珠海靠近澳门,汕头是因为东南亚国家潮州人多,厦门则是因为闽南人在外经商的多,而且与台湾仅有一水之隔。第二,特殊的功能。①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和“基地”,即在利用国外资金、技术、知识、管理经验来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方面进行崭新试验,同时还要在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金,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的过程中发挥枢纽作用,成为发展外向型经济以及我国同国际经济沟通和接轨的主要“桥梁”。②我国改革的“试验区”和示范区,即要积极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种问题,取得经验,由点及面,推广到全国。第三,特殊的政策。①特区创建初期为扶持特区发展的优惠政策;②针对特区特定的地理、历史条件而实行的某些特殊政策;③为使特区担负起“窗口”“试验场”以及经济建设先行一步的任务而给予的特殊政策。

      2.特区之“同”。特区之“同”保证了特区发展的方向,也不能忽视。其“同”主要表现在:第一,各个特区之间的“同”。我国目前正式称为特区的有五个,另外一个浦东新区,基本上也是实行经济特区的政策,所以合称“五加一”。它们具有相同的功能,相似的政策,必须真诚合作,取长补短,发挥整体优势。第二,特区与非特区之间的“同”。①二者在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社会制度方面是相同的,经济特区不能成为政治特区。②二者都能在改革大潮中创造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经验,要互相学习,互相尊重。第三,我国特区与世界各国特区的“同”。即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由于商品经济高度发展,经济向外向型发展而在自己的领土上划出特定的区域,实行灵活、不同的政策,吸引外资进行各种产业经营借以扩大出口,赚取外汇,增加就业,并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促进本地区、周边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发展。这其中关于战略、措施、法令、法规的“同”很多,可资借鉴。

      3.同异结合,以“异”促“同”。①特区创办之初,中央考察组特地到新加坡等六国的九个出口加工区进行考察,并邀请联合国组织的十多位专家举行讨论,从它们的“异”中总结出五条“同”作为我国特区发展的重要指导原则。之后,特区进行投资、基建管理、金融信贷、劳动人事、社会保障、企业经营管理、国有资产管理、价格、流通、加强宏观调控体系建设等200多项体制改革试验。至今, 特区已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其发育程度和运行经验走在全国前面;同时基本形成外向型的经济结构,参与国际经济竞争与交换的比重和能力处于全国领先水平。②特区的成功举办和运作,为我国在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及摆脱传统经济体制的束缚等方面,提供了一系列宝贵的经验。这些经验上升为“同”后,逐渐推广,先是经济开放区,后是沿海开放城市,沿边、沿地,最后扩展到全国。各又把“同”与自己地情结合,创造出富有区域的色彩的“异”来。③人们对特区的认识过程,将根据同异结合,以异促同的方法,持久地连续下去。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