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展望

作 者:
金纪 

作者简介:
金纪 四川省社科院

原文出处:
城市改革与发展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7 年 08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星星之火 可以燎原

      200年以前的产业革命时期,城市经济的主导产业是纺织业,后来代之而起的是钢铁、汽车和建筑业,这三大产业曾被称之为三大支柱产业。现在,它们虽有长足的发展,却渐渐地退居次席,而以微电子、生物工程和新材料应用三大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已占主导地位。20世纪初,科学技术因素在劳动生产率与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仅仅是5~10%,而现在,已达到60~80%,科学技术不但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最重要的因素,而且已成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使城市经济结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发生了重大变革,企业发生由劳动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转变,知识产业部门在整个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城市产业发展中科技含金量越来越高,城市发展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

      以电子计算机、半导体、核应用、航天、高分子合成、激光等高新技术产业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给城市经济的发展带来全新的变化。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批新工业向具有交通、教育、人力等条件的新区发展,形成了一批新兴城市。受新技术的挑战以及新工业区的迅速崛起的启示,传统工业城市也纷纷进行改造,甚至开辟新技术开发区。到了本世纪80年代,伴随世界性高技术革命和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的浪潮,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国际趋势。

      高技术是指其基本原理及概念主要建立在最新科学成就之基础上的现代化技术,它是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创新的技术群,并密切地与某些特定的产品或产业相联系。高技术产品,就是指由高技术手段生产出来的,具有巨大商业价值和市场潜力的新兴产品。高技术产业,则是指研究与开发费用,以及拥有的科学家和工程技术人员超过一般制造业平均水平的智力密集型产业。高技术是以高效益、高智力、高投入、高竞争、高风险、高潜能为主要特征,从总体上对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以及整个社会进步都具有重大影响,它冲击着现今的经济社会的基本结构,人们的思想观念,尤其对包括我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更是既有机遇也是严峻的考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加速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先后实施了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和“火炬计划”,并于1988年开始创办了52个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这就是抓住了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生长点。

      几年来,经过艰苦努力,52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995年,共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500多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1300多亿元,出口创汇24亿美元,利税总额达到195亿元,主要经济技术指标都比“八五”之初实现了10几倍的增长,高新区形成了一批产业,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焦点,高新区也成为当地经济最有前途的区域。高新技术这一星星之火必将形成推动我国经济全面发展的燎原之势。

      内地特区 成都高新

      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始建于1988年,1991年经国务院批准成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区实行省市共建,以市为主。自起步以来,共投入基本建设资金15亿元,各类基本建设项目开工面积165万平方米,竣工面积78万平方米。水、电、气、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已初具规模,3万多平方米的标准厂房、1.2万千瓦的热电站、5万门程控电话的电信分局、中小学校等配套设施相继建成并投入使用,银行、海关均在区内设立了分支机构,从而使高新区具备了良好的投资环境。经过5年的发展,基本完成了2.5平方公里起步区的建设。到1995年底,共引进项目494项,计划总投资40亿元,其中外资项目148项,投资为3.3亿美元;高新技术企业152个,年产值过亿元的有7家。1995年工业总产值达到36.9亿元,利税7.9亿元。“八五”期间新增产值76.7亿元,利税16.46亿元。1993年8月被国家科委授予“先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称号,1994年被评为“四川省先进开发区”。初步形成了现代通信、生物医药工程、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三大支柱产业。

      为进一步加快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发展,成都市委、市政府于1996年3月对成都高新区进行规划调整,成立了以王荣轩市长为组长的高新区规划调整领导小组,对成都高新区充分授权,并继续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同时,成立了中共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作委员会,调整并充实成都高新区管委会。

      1996年3月25日,成都市委常委会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成都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发展的决定》,对成都高新区未来发展的功能、区域、领导班子等方面提出了全面要求。主要内容是:

      ——功能定位。成都高新区的发展方向为: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改造传统产业的辐射源,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化改革的试验区,城市规划建设的新区,培养造就现代管理人才的基地,在各方面起示范作用的特区。

      ——调整规划。高新区规划面积由原来的2.5平方公里扩展到40平方公里。

      ——成立了中共成都高新区工作委员会和新的成都高新区管委会。按照“小机构、大服务、高效率”的原则,在新区内完善管理体制,建立精干、统一、高效的管理机构,实行“一站式”服务与管理。高新区党工委和管委会下设1办11局,按市级二级局对待,行使市级委、办、局管理权限。

      ——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为高新区发展创造良好条件。高新区负责区内的财政管理,建立金库,从1996年起,市级财政不再从高新区另外集中收入,市级在高新区收取的其他收益、各项规费,全部留给高新区用于建设与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