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产业升级 从80年代的中后期开始,台湾的产业升级努力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艰难周折后,进入90年代以来,终于有了突破性进展。这种进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第三产业(服务业)在台湾的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所占的比重,在继80年代后期结束了长期的徘徊状态,于1988年首度突破50%后,逐年攀升,1995年又突破60%。同期,台湾服务业的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也从43.8%上升为50.47%。就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这一统计指标的经济意义而言,台湾的三次产业结构水平已接近发达国家及地区的水平。在服务业的总体发展变化过程中,其内部结构比重上升幅度最大的要数金融、保险及不动产业,其次是商业,这种内部结构变化体现了现代经济发展的趋势及其规律要求。 第二,制造业内部主导产业的升级换代取得较为显著的成效。台湾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发展,1995年,劳动密集型传统产业占制造业产值的比重从1988年的36.08%下降为26.8%,而技术密集型工业的比重则由1988年的27.7%上升为35.5%,其中电子资讯业进展较快,台湾已成为仅次于美、日两大经济强国的世界第三大资讯工业产地,其中多项资讯产品产量位居世界首位。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出口导向型经济,台湾的出口产品结构呈现明显的变化,重化工业产品出口占台湾工业品出口总值的比重由1988年的43.72%逐年上升,于1992年突破50%,1995年又达到60.91%。机械电机设备出口占台湾出口总值的比重由1988年的31.6%上升到1995年的43.73%(详见表一),其中电子产品出口在1988~1995年期间以年平均13.52%的速度递增,同期资讯与通信产品出口的年平均增长速度则高达17.2%,这高于台湾同期的出口年平均增长率。这充分表明,资本及技术密集型产业正在取代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成为台湾制造业新的主导产业。 表一 台湾资本技术密集产品出口比重 年份 重化工业品出口 机械电机设备出口 占工业品出口总额比重(%) 占出口总额的比重(%) 1988 43.72 31.60 1989 46.13 32.97 1990 48.05 34.41 1991 48.21 34.52 1992 50.38 36.44 1993 54.24 39.34 1994 56.36 40.63 1995 60.91 43.73 资料来源:台湾“行政院主计处”《“中华民国”统计月报》第362期。 二、升级中“外热内冷”现象 然而,当台湾的产业升级取得突破性进展时候,1995年台湾经济出现的“外热内冷”现象,给台湾的经济转型蒙上一层阴影。1995年台湾的外贸出口增长率达到进入90年代的来的最高值20.02%,但经济增长率却跌入了近5年来的最低点,只有6.06%,其中第四季度只有4.86%。特别突出的是,在1995年中,台湾的外贸出口额从第一季度到第四季度逐季攀升,而经济增长率却逐季下滑(见表二)。外贸出口增长20%,是台湾近10年来比较少见的高出口增长率,说明外部需求旺盛,而经济增长率呈现下滑状态,说明台湾内部需求严重不足,对经济增长刺激乏力,因而被称之为“外热内冷”。 表二 台湾1995年各季出口额与经济成长率 出口额(百万美元)经济成长率(%) 第一季度 24762.16.98 第二季度 28236.36.48 第三季度 289566.02 第四季度 29725.24.86 作为典型的出口导向经济,在外贸出口高速度增长的同时,台湾经济增长出现滑坡现象,是十分耐人寻味的。经济增长速度减缓,说明总需求不足,由于外贸出口大幅度增长,即外部需求旺盛,因而把经济增长减缓归咎于“内冷”应该是理所当然的。但这个问题需要做具体分析。就台湾内部需求中的最终需求而言,1995年台湾的消费情况虽然不如前些年“热”,但其实也并不“冷”:1995年台湾的国民消费总额达51066.52亿新台币,比上年增长7.89%,其中民间消费比上年增长8.92%,这样的增长率虽然与前几年超过10%的增长率有一定的差距,但实际上也是一个不算低的增长速度,只是增长幅度变小而已。所以,所谓的“外热内冷”中的“内冷”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际上是表现在台湾经济增长率对最终消费需求增长变化的敏感性增强了。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为什么台湾经济增长率对最终消费需求的增长趋缓有敏感的反应,却对外贸出口的高速增长反应迟钝呢?因为这对一个出口导向型经济来说是非常难以理解的。 对于一个整体经济来说,根据经济学关于产业部门之间相互联系的基本原理,如果产业之间存在投入产出关系的话,一个产业部门的产出增加,既会从供给上推动其它相关产业(下游产业)的供给增加,也同时会从中间需求的增加刺激带动另一些相关产业(上游产业)的供给增加,前者称之为“前向连锁效应”,后者称之为“后向连锁效应”。因而,一个主导产业部门的供给增加,除了自身直接对整个经济增长的贡献外,还会通过对其相关产业的推动或带动作用而对整个经济增长有间接的贡献,这种贡献的大小除了取决于这一主导产业部门的供给增长规模外,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这一主导产业部门与其相关产业部门的“前向”、“后向”连锁效应的强弱,即产业间的联系紧密度。产业间的联系越紧密,产业间的感应度、传导力就越强,相互推动或带动的作用就大。显然,就台湾经济而言,如果外向产业与岛内其它产业部门的投入产出联系紧密的话,在外贸出口大幅度增加,即外向产业的供给高速增长的情况下,由于“后向连锁效应”的存在会对其上游产业形成巨大的中间需求,刺激其供给增加。这样,即使是最终需求不足,仅靠外向产业及其上游产业的增长支撑,也能在很大程度上保证整个经济较高的速度增长,至少是不应该出现外贸出口逐季上升而经济增长逐季下滑的局面,除非最终消费需求明显萎缩,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相反,出现“外热内冷”状况,只能说明台湾的外向产业对岛内其它产业的供给增加刺激乏力,或者说带动作用微弱,使台湾经济增长的支撑重心压在岛内的最终消费需求上。这样,经济增长对外贸出口的变化反应迟钝了,而对最终消费需求变化的反应敏感性则大大增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