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企业智力资本测度的探索

作 者:

作者简介:
任俊义,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任俊义(1973-),男,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人,管理学博士,烟台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库兹顿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管理与企业理论。

原文出处:
中国流通经济

内容提要:

对智力资本进行有效管理与开发是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而构建科学的智力资本测度体系是有效管理并开发智力资本的基础和首要条件。为更好地开发物流企业智力资本,应基于当前智力资本研究成果,融合物流企业自身特点,构建物流企业智力资本测度体系。研究发现,物流企业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三大要素耦合、交互作用的结果,其要素结构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同时,物流企业智力资本存量也并非一成不变,它们随企业所处生命周期阶段的不同、国家相关政策等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并使得智力资本总量发生变化。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智力资本对物流企业的贡献存在差异,且物流企业智力资本各要素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所贡献的价值也不尽相同。尽管智力资本结构存量一直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但在有限的财务约束下,在三要素的彼此互动、互相制约、紧密耦合下,每个存量并不会无限增大。由此,可以提出既定投入条件下物流企业智力资本效益最大化的构想,即以当前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价格作为生产要素投入价格构造等成本函数,以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关系资本三要素为生产要素构建三维立体坐标,来展示物流企业智力资本三要素之间的互相影响与约束。物流企业管理者通过对三要素的不断调整使之得以动态平衡,形成智力资本的有效结构,从而实现产出的最大化。当然,随着物流企业智力资本要素构成的复杂化,该构想可进一步推广到多维空间坐标,探讨多维空间下物流企业智力资本的动态优化问题。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物流管理
复印期号:2015 年 05 期

字号:

       一、引言

       随着电子商务的兴起与发展、传统销售模式的改变以及我国贸易的发展,制造企业非核心业务外包不断增长。传统物流面对新经济、新环境,显得力不从心,第三方物流企业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伴随着市场的巨大需求与相关政策的支持,物流行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很多地区建立了物流园和保税仓库,很多高校开设了相关专业,国内出现了很多物流企业。尽管物流业在我国发展迅速,市场需求也很大,但与发达国家第三方物流企业相比,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无论在硬件配置还是在管理上都比较落后,存在成本高、人才缺等诸多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企业间竞争焦点的转移,越来越多的企业和学者意识到,智力资本(Intellectual Capital,IC)是企业持续竞争的核心资源,是企业价值增值、持续创新的源泉,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核心。为更好地管理企业智力资本,需要建立一套科学的智力资本评价体系。由于目前有关智力资本的研究还不够深入,以往对智力资本测度体系的研究大部分集中于制造企业、信息技术企业等,对物流企业智力资本测度体系的研究很少。本文基于目前有关智力资本的研究成果,融合物流企业自身特点,提出物流企业智力资本测度模型,以期为物流企业智力资本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提供基础。

       二、相关研究

       学者们根据智力资本的定义及其结构划分,提出了相应的智力资本评价和测量方法以及相关模型。目前,有关智力资本的研究尚处于初始阶段,对智力资本的定义和构成尚未形成一致的观点,加之其复杂性、无形性等特征,对智力资本的评价与测量也未形成普遍一致、适用的测度方法。

       目前,学者们已经提出了一系列测度企业智力资本的方法,可简单划分为财务方法、财务与非财结合法。其中,财务方法包括经济附加值法(Economic Value Added,EVA)、市场—账面差值法、托宾Q值法(Tobin's Q)、无形资产评估法(CIV)等;财务与非财结合法包括记分卡法、斯堪的亚(Skandia)导航仪模型、智力资本指数模型、斯威比(Sveiby)无形资产监视器等。财务测度方法简单易行,但测量要素大部分为存量,测量结果是企业整体智力资本的宏观表现,而对于内部智力资本的实际构成部分则不能准确显示。财务与非财结合测度法,其测量要素多为流量,能对内部细分项目进行评估,能为智力资本的报告及开发管理提供资料。但是,上述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如斯堪的亚测度模型设计指标过多,指标之间存在重复,有些指标并没有进行测量等。[1]

       也有学者试图建立能够普遍适用的智力资本测度模型,如斯堪的亚导航仪模型[2]以及王韬等[3]提出的民营企业智力资本评价模型等。尽管斯堪的亚导航仪模型被引用和借鉴的比率最高,但对具体企业而言,其实用价值并不是很高。王韬等提出的智力资本测度模型共包括68个指标,指标不多,易于操作,基本涵盖了民营企业智力资本共有的特性,但由于某些行业所特有的属性,可能需要对某些指标进行一些改变。文献统计表明,目前有关物流企业智力资本研究的论文仅有两篇。惠青、陈松[4]对以价值链理论为基础的物流企业智力资本拟定了测度指标,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证分析。庄婷婷[5]使用可拓学方法构建了第三方物流企业智力资本评估模型。上述两篇文章所采用测度方法中的权重系人为给定,缺乏一定的客观性。本文根据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行业特点,提出适合物流企业智力资本特点的测量模型。

       三、智力资本的理解与构成

       员工素质、组织运营、市场、客户等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基础,它们自企业运作开始便产生了,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体现出智力资本是一直伴随组织而诞生、成长与发展的。也就是说,智力资本随组织的成立而产生,随着组织的发展而壮大。

       美国学者卡尔布莱斯(Calbraith)于1969年第一次提出了智力资本的概念。[6]1986年,斯威比第一次提出需要对无形资产进行管理,引发了早期理论界与实务界对知识管理与智力资本的关注。1991年,美国学者斯图尔特(Stewart)[7]对智力资本的含义与内容进行了系统界定,这是最早的有关智力资本含义与内容的系统界定。1993年,斯堪的亚集团公开发布了全球首个与智力资本有关的年度报告。[8]目前,相关学者从不同视角出发,围绕智力资本的定义、要素构成、测度指标、开发与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相关研究与探索。

       1.智力资本的定义

       由于智力资本兴起较晚,其内容和研究体系尚处于构建与完善之中,对智力资本定义的界定尚未获得一致认可。国内外有关专家基于不同视角,给出了不同的定义。本文基于无形资产、价值、知识、战略四个视角,对智力资本定义进行了简单划分,具体见表1。

       我国学者对智力资本的理解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如表2所示。

       可以看出,学者们分别从知识、能力、构成要素、资产、战略等角度出发对智力资本进行了阐述,充分体现了智力资本理解与界定的不一致。

       2.智力资本的构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