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10.16299/j.1009-6116.2015.01.012 一、引言 目前,供应链管理已经成为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重要方法,其中一个关键问题就集中在供应链的协同发展中,提高供应链各个环节实体间的协同能力将有利于加强整个供应链的稳定性,提升企业之间的信任度,提高供应链整体的运作效率。供应链的协同管理已经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Tuomikangas和Kaipia(2014)[1]认为协同机制在企业战略和运营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在销售与运营管理中设计协同管理机制,从进程、组织、数据、绩效、战略和文化六个维度对协同机制进行梳理。Pezeshki等(2013)[2]在供应链信任管理的基础上提出奖惩协调机制,将其作为诚实与欺诈合作伙伴的区分标准,在考虑包括单供应商和多零售商协同因素下针对协同机制建立数学模型。在包含配送服务的生产调度问题中,经销商订单可能包括多种类型的产品,配送问题的复杂度由产品序列、经销商对不同类型运输工具的需求共同决定。Low等(2014)[3]提出以最小化运输成本为目标的非线性数学模型,采用自适应遗传算法求解。李毅鹏和马士华(2011)[4]采用信息共享方式,建立多供应商之间的横向协同模型,有效降低制造商的缺货成本和购买成本,消除零部件的持有成本。随后在考虑供应不确定、客户需求不确定环境下,分析供应商之间零部件的横向协同问题,以此降低制造商的库存成本(李毅鹏和马士华,2013)[5]。马士华等(2011)[6]考虑在加工与装配中存在由于零件的缺货造成零件滞存的问题,设计在供应商共享补货和库存信息的条件下的供应商协调补货策略。 综合以上研究可以看出,供应链协同问题已经具有较为丰富的成果,但对于供应链各子系统之间协同测度研究较少。宋华岭和温国锋(2009)[7]建立企业组织协同指标体系,定义企业组织系统相关的协同性参量,构建协同熵信息评价数学模型。陆杉(2012)[8]基于关系资本和知识学习对供应链的协同性进行测度分析,建立评价指标体系,从定量的角度计算供应链系统整体的协同度,但在此研究中仅以核心制造企业为视角构建指标体系和协同测度。郑东等(2010)[9]运用协同学理论对汽车制造商与供应商合作关系进行研究,建立供需系统的协同度模型,但忽略了多供应商之间协同以及经销商、供应商与制造商整体协同性问题。而对于制造商一方,零部件的供应大多来自于多个供应商,制造商也会接受多方经销商的订单,所以应综合考虑供应商之间协同性、经销商之间协同性以及供应商—制造商—经销商协同性,并进行协同性测度。因此,本文在供应、制造和需求环境下,构建供应链整体协同发展指标体系,根据熵理论确定指标权重,根据子系统的有序度发展水平改进协同测度的度量方法。供应链协同度的评价与决策过程如图1所示。
图1 供应链协同度评价与决策过程 二、多供应商—单制造商—多经销商的供应链协同度评价指标体系 构建科学合理的协同测度指标体系是度量供应链协同度的关键步骤,指标体系应能够全面反映供应链中各实体间协同发展状态。从供应链整体运营效率的角度来看,物资供应作为供应链运营的起点,提高多供应商之间的协同性,能有效保证物资的供应效率,制造商作为联结供应商与经销商的关键点,需进一步改善制造商与两者的协同能力,对于加快供应链运营效率较为关键,多经销商之间的有效协同,提高了产品的分销能力,供应链的整体稳定性对于确保整体运营效率也同样重要,因此基于供应链整体运营效率的视角将供应链协同发展指标体系划分为四个维度。参考国内外供应链管理相关研究文献中协同性研究并结合专家意见,从这四个维度选取评价指标,指标选取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等原则,如表1所示。 三、多供应商—单制造商—多经销商供应链协同度模型 供应链系统的构成实体和结构较为复杂,合理的协同度评价模型有助于提升供应链整体运营效率。已有研究成果中的协同度是指复杂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或子系统组成要素之间在发展演化过程彼此和谐一致的程度[10]。本文根据协同理论,从供应链管理角度对协同度做出如下定义:根据供应链系统内部多供应商、单制造商、多经销商、供应链稳定性子系统的发展演化过程以此度量供应链整体和谐发展的程度。本文涉及的变量符号定义如下:
表示第j个子系统,1≤j≤n,n表示子系统的总数量。
表示第j个子系统在演进过程中的序参量变量,i表示子系统中的若干要素,
为系统稳定临界点上序参量分量
的上限和下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