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现代产业发展理论,判断一国或一地区产业结构特征,主要是从三次产业的分布去考察,即视全部经济活动中,第一、二和第三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或本地(国内)生产总值和社会中的比重及相互关系的状态。根据三次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及其变化的理论,经济学家们建立了诸如二元结构模式、配第——克拉克定理、出口导向、进口替代等发展战略模式,并以此来检验某一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的变动规律及其基本特征。战后以来,香港仅用几十年的时间,即走完了发达国家上百年才能走过的工业化道路,取得了为世界所瞩目的经济业绩。其间,有增长也有衰退,有繁荣也有萧条,产业结构也在市场机制的导向作用下由以转口贸易为主到以制造业为重心进而到多元化,表现出演变的自身特点: 1.自由港式城市经济产业结构基础。 现代香港经济,是建立在十九世纪四十年代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自由港式城市经济基础之上的。 由于地域狭小、 资源贫乏, 土地面积1070平方公里,宜耕地仅占9%,且大部分为山区, 因而第一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在产业结构中一直处于低微的比重,没有一个时期占据重要地位并呈不断下降趋势,也没有为第二产业的发展提供其他作用,不存在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结构转变的过程。所以,香港从开埠以来,就是按照城市经济的产业演进规律发展变化的。 优越的地于位置与自由港政策,使香港在1841到1950年间持续发展了以转口贸易为主的城市经济。这是一个以贸易为主的第三产业重心结构,随着五十年代末香港经济走上工业化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农业比重更是趋于缩小(在1%以下)。因而,现代香港经济, 从一开始就绕过了“二元结构”转换中传统农业与现代工业的摩擦,是以五十年代初期贸易为主的城市经济型的产业结构为基础转化发展而来的。这一点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与香港的母体中国也不同。 2.比较迅速地趋向后工业社会型产业结构。 按照丹尼尔·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理论,如果把一国或一地区作为经济单位,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基本特征可以概括为前工业社会、工业社会、后工业社会三个阶段。工业社会是围绕生产和机器这个轴心并为了制造商品而组织起来的;后工业社会则以服务业为基础,把商品的生产经济转变为服务经济。有人称之为“空心化”经济,它的第一个主要的、也是最简单的特点是:大多数劳动力不是从事农业或制造业,而是从事服务业,如贸易、金融、运输、保健、娱乐、研究、管理、教育等。 根据三次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和劳动力就业中的分布状况,香港产业结构从八十年代便开始了向服务型产业结构的转变,九十年代即呈现服务型产业结构状态。据统计资料显示,1980年香港仅在金融保险地产商业服务业、运输仓储通讯业、批发零售出入口酒楼酒店业、社区社会个人服务业就业的人口,就占总就业人口的47.1%到1990年已达61.7%,这一结构与美、英、法八十年代初的结构相似,而高于日本、德、意等国。就此也可以说,香港仅用几十年的时间,迅速地走完了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工业化历程。 另外,后工业社会理论中的服务型产业结构理论,其服务业相对于农、矿业和和制造业的快速增长,只指服务业真正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支柱,而其它产业不过是它的辅助和为它服务,这种结构才是真正的“服务型”产业结构。据统计,批零、运输通讯、金融地产等第三产业主导产业群的生产总值,在1980、1990年两个时点上已分别达到72.8%和80.8%,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和根本,这一状况表明,香港的产业结构已改变了一定时期内二、三产来并重的局面,并已同西方发达国家一样,服务业主导产业群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和支柱,产业结构比较迅速地趋向后工业社会型结构状态。 3.随机性的产业结构演进道路。 产业结构的演进和转换一般有两种形式:一是政府干预式的产业政策规划形式,表现出产业发展的计划性和倾斜性;二是自由放任式的市场机制引导形式,表现出随机性和市场导向性。三十年代的大危机特别是二战以来,主张自由放任的经济自由主义被凯恩斯国家干预主义所替代,主要工业国家普遍加强了对经济的干预。在此背景下,为了适应世界产业结构变化的趋向,许多国家和地区都制定了适合本国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以加强对产业成长或转化的干预,如日本著名的“经济振兴大纲”,新加坡的“产业发展指导”等。由于这些国家和地区具有比较明确的产业政策,所以其产业的转化顺序比较清楚,演进的目标也比较具体。 相比之下,香港产业结构的演进,几乎完全是借助自由放任的市场机制引导形式,带有明显的随机性。从根本上讲,这种随机性表现为产业发展对市场变化的被动适应,五十年代初期“禁运”引起的由转口贸易为主的第三产业重心结构向制造业为主的第二产业重心结构转化,七、八十年代大陆的开放、世界市场对劳动密集型产品的配额限制及东南亚国家的同业竞争引起的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均是对市场导向作用的适应结果。这种适应与转化,显示了香港产业结构的演进,完全受制于市场机制的作用,带有极大的随机性。这种演进,一方面迫使各产业及时适应世界市场的变化,调整自身状态,推动经济发展,同时也使各产业在世界市场高动变率的环境下,长期以来形成了高适应性的应变能力,使香港经济在风云变幻的世界经济中,保持了较高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从产业结构的角度看,这种随机性的演进,使产业发展缺乏战略性的规划和指导,经济发展不同阶段上的主导产业、发展产业、成熟产业的界定及其相互关系也不很清楚,且每次结构的变化又都引起了经济的衰退、失业增加等等。更重要的是这种演进容易造成一些高投资、高风险、高产出的高科技产业的空缺或不足,影响未来结构的高级化,如八十年代世界掀起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浪潮,而香港则反应迟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