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政策概念、分类及演进特征  

——基于政策文本的量化分析

作者简介:
刘云,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杨芳娟,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谭龙,北京理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院,北京 100081;叶选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刘文澜,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 100084

原文出处:
管理世界

内容提要:

随着经济、科技全球化的深化发展,国家创新体系的国家边界趋于淡化,创新国际化的趋势愈加明显,促使各国政府重新思考创新政策的重心和治理模式。基于全球视野制定更加合理有效的创新政策,并调整和改进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和相关制度安排,对推动创新型国家建设,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本文通过对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相关政策概念、分类和演进阶段进行界定,收集、梳理和挖掘各阶段创新国际化的政策,并基于政策文本进行量化分析,系统回顾和分析了不同阶段的政策演进特征,结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新形势和新需求,提出了要加快制定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战略和政策的若干启示。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5 年 05 期

字号:

      20世纪80年代,Freeman(1987)在《技术政策与经济绩效:日本的经验》一书中首次提出国家创新体系(National Innovation System,NIS)的概念。随后,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研究逐步深化,成为科技政策制定的分析框架和指导工具(Lundvall,2007)。OECD以国家创新体系为分析框架,通过一系列指标分析各创新要素在知识的生产、扩散和使用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效率(连燕华,2000)。经过近30年的发展,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研究形成了大量成果和文献。进入21世纪后,国内外学者开始注意到,随着全球经济、科技一体化进程日益加快,国家创新体系的国家边界在逐步淡化,呈现出国际化的趋势(Nelson,1993),创新的开放性和国际科技合作成为各国创新战略的新特点。创新体系国际化以体制创新和政策突破为动力,改善创新环境,增强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创新要素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全面推进开放式创新,是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必然选择。

      随着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如何适应国家创新体系的国际化趋势,制定合理有效的政策体系,并调整和改进国家创新体系的结构和相关制度安排,是亟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从创新制度和组织网络的国际化、创新资源流动和配置的国际化以及创新主体互动和创新活动的国际化3个维度阐释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在界定我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相关政策范畴和演进阶段的基础上,基于政策文本数据,系统回顾和分析不同阶段的政策特征。研究的分析框架和结论丰富了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政策研究,并为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和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政策支持。

      二、国内外研究进展

      随着创新体系国际化的深化发展,促使各国政府重新思考创新政策的着力点,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相关研究也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热点。本文从重要性、影响因素、国际化程度、分析框架4个方面梳理了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如表1所示。

      在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政策相关研究方面,许多国家针对创新国际化的趋势对科技政策进行了调整,如德国、荷兰已将国际化内容纳入其创新政策当中(Bergek and Bruzelius,2010;Karabag et al.,2011)。创新国际化也明显影响了发展中国家的政策导向,使其越来越重视有利于知识国际流动的政策。对于政策分析和制定者来说,理解创新国际化的本质,并通过实施有效的政策手段和体制机制改革以提升国家科技竞争力变得尤为重要(Tsai et al.,2009)。Carlsson(2006)认为,不论国家创新体系的国际化程度如何,国家政策和制度在全球化创新和竞争中都起着关键性作用。郑长江和谢富纪(2011)认为中国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面临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技术引进存在障碍、创新政策体系不完善以及政策制定缺乏理论指导等问题。

      针对中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政策,目前尚无系统的梳理和研究,国内外学者从创新政策的演进历程进行了相关的研究。OECD(2008)将中国创新政策的演进划分为孵化阶段(1975-1978年)、实验阶段(1978-1985年)、科研系统体制改革阶段(1985-1995年)、深化改革阶段(1995-2005年)和转变为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系统阶段(2005年后)。刘凤朝和孙玉涛(2007)以创新政策的效力和类别为基本维度,通过政策量化统计分析了创新政策的历史演变路径。程如烟(2008)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科技合作战略和政策演变分为3个阶段,即:恢复国际科技合作事业(1978-1985年)、全面开展国际科技合作(1985-2000年)和互利共赢地开展国际科技合作(2000年-至今)。

      总之,国内外学者主要从政策角度对国家创新体系以及国际科技合作的重要性及创新政策的演进历程进行了研究,而针对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政策的系统性研究还较为薄弱。

      三、概念解析与政策类型

      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主要包括3个维度(刘云、李正风等,2010):一是创新制度国际化,具体表现为国家创新政策和制度安排的相互学习与互动;二是创新资源国际化,具体表现为创新资源跨越国家边界的流动及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三是创新主体国际化,具体表现为创新主体跨越国家边界的交互作用及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创新活动。因此,本文认为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政策是涉及创新制度国际化、创新资源国际化、创新主体国际化的政策体系。其中创新制度国际化政策主要包括:规划纲要类政策、决定及意见类政策、科技计划类政策;创新资源国际化政策包括:技术国际化政策、人才国际化政策、投资国际化政策;创新主体国际化政策包括:企业研发国际化政策、政府间科技合作政策、高校及科研机构国际科技合作政策。具体分类如表2所示。

      

      

      四、数据收集与研究设计

      依据上述政策分类,本文利用清华大学科教政策研究中心政府文献数据库、北大法宝——中国法律检索系统以及政府官方网站,收集了自1978-2012年的国家创新体系国际化相关政策文本,共计1130件,其中创新制度国际化政策51件、创新资源国际化政策541件、创新主体国际化政策538件,具体政策的分布情况如表3所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