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归祖国,洗雪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是一件彪炳史册的盛事,全国人民为之欢欣鼓舞。 新中国诞生以后,香港一直是我国对外经济交流的“窗口”和“通道”。改革开放以来,内地和香港已经建立了日益密切的互利互补的经贸合作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保证了香港的繁荣和稳定,对内地沿海地区的开发和现代化建设也发挥了积极作用。 我在1982年到过香港。当时,香港正陷于困境。受西方经济衰退的影响,香港的制造业出口额和就业率普遍下降,房地产业也不景气,固定资本投资减少,许多人对香港前途缺乏信心。1996年我第二次到香港,那里已经发生奇迹般的变化:过去10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6%, 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1996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为25300美元, 居亚洲第二位,高于英国;外汇储备600多亿美元,居世界第七位。 这个被称为“东方之珠”的小岛,已经成为居于世界前列的金融、贸易、航运、信息中心。 14年来,特别是近10年来,香港为什么会有如此奇迹般的变化?对此,国内外学者从多方面作过分析。尽管看法不尽一致,但有两点大家的看法是共同的:第一,是邓小平同志及时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宣告香港回归后社会经济制度不变。这一构想,为香港各阶层和英国政界有识之士所接受。1984年,中英联合声明公布以后,香港前途明朗,稳定了人心,增强了海内外投资者的信心;第二,内地坚持改革开放,为香港的经济繁荣和转型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一方面,香港的制造业纷纷迁入内地,利用内地的低成本,提高了香港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另一方面,加速了香港的经济转型,形成了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服务业比较发达的经济体系。目前,服务业已占香港本地生产总值的83%,服务出口规模居于世界第九位。 香港的繁荣和发展,也为内地的经济发展增强了活力,提供了有利条件。现在,内地的对外贸易有一半通过香港,外汇收益有1/4到1/3来自香港,引进的外资有60%来自香港或通过香港。香港在内地的企业大约有5万家,拥有四五百万职工。由于大规模地引进资金、 技术和管理经验,不仅加速了经济特区的建设和沿海地区的开发,也促进了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80年代以来,香港和内地在经贸关系方面相互依存,已经连成一体。可以这样说,香港没有内地,就不会有今天的繁荣和稳定;内地没有香港,也不会有今天改革开放的好形势。这一切,都要归功于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香港就要回到祖国的怀抱,邓小平同志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就要变为现实。香港回归以后,内地和香港多年形成的这种互利互补的经贸合作关系肯定会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阔的领域展开,香港在我国经济建设中会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第一,在内地实行全方位、多层次和市场多元化的外经贸格局中,香港仍将是内地连接国际市场的重要通道。香港是单独关税区和自由港,作为国际贸易中心,内地还没有哪一个港口能够代替它。一些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和金融组织都看好未来香港的地位和作用,把它当作进入内地市场的“桥梁”。内地与香港经贸关系的顺利发展,将进一步加强海峡两岸乃至内地与台港澳的经济合作,也会加强正在崛起的亚太地区的经济联系。这些,都极有利于我国的经济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的,但就其运行机制来说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并无本质区别。香港是典型的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一个完整的、成熟的市场体系,对市场机制的运用有丰富的经验。大胆引进和借鉴香港通过市场有效配置资源和利用市场机制的经验,包括他们的教训。这对于在本世纪末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会大有益处。 第三,香港回归以后,香港和内地有可能开展更高层次的优势互补活动,把两地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香港比,内地的科技力量具有一定的优势。把内地的科技研究开发能力同香港的商品和市场开发能力有效地结合起来,促进产业升级,发展高科技、高附加值和国际竞争能力强的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夺取优势。这方面方兴未艾,前程远大。 第四,香港回归以后,仍保持资本主义制度。按照基本法的规定,特别行政区自行制定贸易和经济政策,实行财政独立,财政收入不上交中央,香港企业到内地投资继续享有外资待遇。但香港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组成部分,它所具有的经济资源自然要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比如,1996年底,香港的国民生产总值是1600 亿美元, 相当于内地的20%。香港回归以后,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会相应地提高。 总之,香港回归祖国,对我国的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实现本世纪和2010年的宏伟目标,将是一个非常有利的因素。同时,使香港的长期繁荣与稳定也有了保证。香港的未来会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