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7326(2015)02-0096-08 川江航道水势险峻,曲折迂回,乱石横江,险滩林立,船只往来稍有不慎,即有沉溺之患。晚清以来,为使川江往来船主认明水径,有关川江航道图的编绘从无到有,逐渐增多,形成一项专门之学。同时,伴随近代川江行轮的兴起与发展,川江航道图编绘开始摆脱传统方法,逐步向科学性与现代性过渡。目前,学术界对近代川江航道图编绘史已有初步研究,特别是邓少琴《近代川江航运简史》一书简要介绍了近代川江航道图编绘的大致框架,还从中西技术对比的角度提出若干重要的学术论点。[1]蓝勇《近代三峡航道图编纂始末》、[2]《三峡最早的河道图〈峡江图考〉的编纂及其价值》[3]两文进一步梳理了近代川江航道图编绘的历史轨迹,基本厘清了晚清以来传统川江航道图籍的版本源流及其文献价值,并对近代川江航道图编绘的转型问题做了初步探索。然而,上述研究不仅对晚清传统川江航道图编绘谱系的阐释有所出入,对近代川江航道图编绘的现代性问题也未及深入,对近代西方人测绘川江航道图的发展脉络亦有阙漏。有鉴于此,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近代地图史的视角重新梳理其演变路径,以补充当前研究的不足。 一、传统的延续:晚清国人绘制川江航道图的轨迹 中国传统舆图的绘制方法大致可分为两大类型,一种是传统山水写意法,另一种为平面符号表示法。前一种方法多与中国山水画技法相通,并以散点透视为基础;后一种则多采用象形符号表示地物,且多采用计里画方之法。运用中国传统方法绘制川江舆图古已有之,较著名者如《蜀川盛概图》、《岷江图说》等,但其图绘内容多为展示沿途山水景致,不仅对航道本身着墨不多,也无助于川江行船,不能归入航道图的范畴。严格地说,国人对川江航道进行较全面考察,且绘成航道图始于晚清时期,它的兴起,当与晚清川江木船航运业的快速发展紧密相关。而在这一时期国人所绘川江航道图中,传统山水写意谱系又明显占据主导地位。同时,伴随近代地图印制技术的发展,晚清传统川江航道图在编印方式上多系共存,由手绘、版刻逐步向石印过渡,但彼此并无明确分期,仅是一种渐行的趋势。 就传统山水写意绘法而言,目前所见最早的手绘川江航道图是《巴东县长江图》。该图现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善本室,编号史580159,但图中未注明绘者,系单幅纸本设色,图廓48.1cm×80.9cm,绘制年代不详。有学者将绘图年代定至雍正十三年(1735年)以后,[4]然此说过于笼统,从图中所表现的人文景观看,大致可判定其绘制时段为道光十八年(1835年)至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间。就图绘内容而言,该图采用中国传统山水写意法形象描绘了晚清川江巴东段水流、礁石、江滩等各类航道地物,并以贴红记注航道险滩的分布与急流水文情况,特别是图中多注明“报部险滩”字样,可知其绘制人员当为政府办事人员,目的在于提示行船安全。该图也是目前仅见的山水写意法绘制的单幅川江航道彩绘图,但其绘法原始,表现内容也限于一县之地,对航段内礁石险滩的位置标示既不详尽,亦不准确,故仅可作为手绘川江航道图的例证。 较为系统的川江航道图志肇始于《峡江救生船志》,最早为水师新副中营光绪四年(1878年)刻本,后于光绪九年(1883年)再版。①作者贺缙绅,号笏臣,后归宗罗姓,湖南平江县人,曾任湖北宜昌镇总兵。[5]光绪二年(1876年),原山东巡抚丁宝桢出任四川总督,途见峡江覆舟溺水惨状,于次年捐白银10000两,以6000两给四川,4000两给湖北,创办救生船义举。时任湖北巡抚翁同爵委托程以辅会同贺缙绅,查明峡江沿岸险滩情形,并以此笔经费,“钉造大小红船十五只,连旧有红船四只,摆江二只,并入管理,共计二十一只,分驻沿江险滩,统归贺(罗)缙绅经理,随时督率救护。”[6]而贺氏亦忠于职守,不仅周历各滩,勘明水道,还进一步增设红船,随时布置,成效颇著。清代沈云骏《峡江救生船记》就载其“亲巡险要,就泊红船……每申令麾下士卒,谓行舟猝遇暴风,撞击巨石,必以救人为急,次及货物。敢有乘危匿货,诈伪索谢者,重惩无宥。”[7]可以说,正是贺缙绅的认真负责,川江救生船制度才得以进一步发展,而《峡江救生船志》的写作缘起也与其多年管理救生船的经历密切相关。 《峡江救生船志》正文2卷2册,附刻《行川必要》1册,《峡江图考》1册,共4册。白口,单鱼尾,版面29×17cm,封面左上方用楷体竖题“峡江救生船志”,扉页版心用篆书墨题“光绪丁丑仲秋水师副中营印刻”。书中不仅详细记载了清代峡江救生船的制度源流、空间布局、管理方式、运营成效、红船形制等各方面内容,还运用山水写意手法绘制宜昌虎牙滩到万县狐滩段345公里的川江航道形状以及救生船、炮船设立的位置,详细记录沿途礁石分布与险滩地名,全面展示了峡江导航、救生与标险等行江概要,图文互证,甚为珍贵。所附《峡江图考》共68幅分图,刻绘精细,刊工峭劲,不仅为清季版刻之杰作,也是不可多得的三峡风景巨幅画卷。对此,英国人约翰·立德(Archibald John Little)评价道:“在中国,扬子江救生船网是我遇到的唯一值得信赖的官方机构,宜渝间水道沿途险滩都有救生船驻泊,并按现存方式分布。该体系的总部设在宜昌,并由一位贺姓将军指挥,其职责为维护川江航道安全,拯救江上濒于危险的船客。而贺将军在其精心编绘的图册《行川必要》中,不仅列举了上千处险滩,还为行船避免沉溺提供了详细的航行指南。”[8] 由于《行川必要》有志无图,仅为《峡江救生船志》附刻部分,故可推断约翰·立德所见图文兼具的航道图籍应为《峡江救生船志》,由此可见该书影响之大。换言之,《峡江救生船志》不仅是晚清难得的“三峡概貌图”,更是一部极具实用价值的“行船指南”和“川江航道救生图志”,其学术价值自不待言。尽管《峡江救生船志》代表了晚清版刻川江航道图的最佳水平,但其图绘内容仍成片段,阅者仍无法尽窥川江全貌,书中亦多展示沿江救生船及炮船位置,对河道本身描绘则有失简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