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开发区发展的动力

作 者:

作者简介:
金海龙 苏州新区管委会副主任

原文出处:
群众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7 年 07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目前,全国各地开发区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在短期内就搞得比较成功,有的长期以来处于缓慢停顿状态。我们感到,这种现象与各开发区有没有发挥各自的动力因素紧密相关。本文试就多年来参与苏州高新技术开发区建设的实践谈一些认识。

      1.政策的动力

      政策是开发区发展的初始动力。十几年前,我国开发区(经济特区)是在计划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宏观环境下设立的,在管理模式上表现为行政性直接管理。实际上是由中央向地方放权,依靠特殊政策的支撑,使局部地区获得经济发展和吸收外资的特殊条件。换言之,是为开发区的发展创造一种政策环境,使开发区在管理体制上有可能同旧的体制形成屏蔽,减少国内行政体制改革滞后和经济体制改革不平衡的制约。但是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如何保证特殊政策的有效性,还有赖于开发区在使用权限方面,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原则进行再设计。我们按照苏州市赋予苏州新区“改革开放接轨先导区和示范区”的使命,在政府管理方面坚持规范管理、高效服务和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体制,制定了100多个法规性文件;坚持公开、公正, 简化程序、量化责任、优化服务;实行一条龙办公、一条龙服务、一个窗口对外、一支笔审批,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质量,树立政府信誉形象。在财税征管方面,按国际惯例建立了税银一体化的报税中心,将过去的户管制改为申报制,实行征税自报和稽查监管相结合,简化税收征管程序,提高了税收征管的效率。最近,我们又一次对各种费进行了梳理,简化申报手续,取消各种不合理收费,尽量减少企业的投资费用和生产成本,为进区企业创造了宽松的发展环境。

      国家对各类开发区的重点倾斜,随着近年来宏观政策的调整,正在逐步平衡,特殊政策已不能持久。尤其从对外贸易关系来说,对外经济的统一性和规范化,是深化国际经济合作的必要的条件。在建立国际化经济的过程中,特殊政策造成的只是国内地区的落差,而不可能是国际竞争中的落差,对完整意义上的开放型经济来说,它已经没有多大意义。所以,必须根据变化了的情况重新审视“政策的动力”。

      2.体制的动力

      良好的体制是开发区发展的原动力。体制决定机制,机制决定活力。当前,改革开放从区域性的试验阶段、各类开发区的特殊政策阶段进入全方位的整体推进阶段。实际上,我国改革已经从对旧体制的“政策分权时期”进入到系统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体制推进时期”。在这样的宏观环境下,我们不能不严肃地思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逐步形成,特殊政策所造成的开发区与其它地区间的势能正在迅速消失。在新的经济时代,最大的动力来自于市场机制。当然,在开发区发展的较长一段时间里,作为第一推动力的政策的优势仍然起着重要的作用。现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借助好这第一推动力,尽快把开发区纳入按新体制、新机制运行的轨道上来,加快构造开发区市场运行的主体(现代企业)和媒体(各类市场和市场中介)。我们苏州新区,正是借助于开发区相对独立的行政管理体制,同旧体制下的运行机制拉开距离,从而在全国市场经济体制整体框架形成之前,尽可能快地确立市场机制,发挥市场机制的效应。我们的当务之急是要抓紧利用优惠政策的有限时间,率先建立起长期起作用的、与国际市场经济相适应、相衔接的新机制。具体来说,至少在四个方面率先突破:一是加快政府体制的改革,在建立现代政府管理体制上实现突破;二是加快企业改革步伐,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上实现突破;三是深化流通体制的改革,在培育市场体系方面实现突破;四是加快科技、教育体制和干部、人事制度的改革,建立适应市场经济体制的人才机制。

      3.观念的动力

      观念的动力是开发区发展的持续动力。我们感到,在开发区建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牢固确立三方面的观念:一是确立争先发展的观念。开发区滚动发展、高投入、高负债的特征,决定了在任何情况下,开发建设的进程都不能等,更不能停,一等就慢,一停就死。一定要咬定发展的观念,加快投入,加快产业的集聚,尽快使开发建设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二是确立抢抓机遇的观念。可以说,苏州新区每一步大的发展,都是抓住重大机遇的结果。同样的机遇,由于精神状态的不同、认识机遇的程度不同、工作力度和方法不同,其效果就截然不同。我们抓住了小平同志视察南方谈话后全国掀起经济发展高潮的机遇,抓住了宏观调控的机遇,抓住了发展高科技的机遇,抓住了浦东开发开放和中新苏州工业园区建设的机遇,加快基本建设速度,加大产出形成力度,加快城市化发展,使开发区在较短的时间内步入了全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先进行列。三是确立现代化、国际化的观念。目前,作为开放型经济的区域,包括苏州新区在内的大部分开发区的国际化程度还不够,远不能适应同国际接轨的要求,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开发区的进一步发展。苏州新区目前拥有外资企业280家,引进50 多家国际著名跨国公司的投资;去年进一步加强同海内外中介机构、经贸协会和银行等招商媒介的合作,新增了欧美、日本及东南亚等十几个招商联络点;去年10月,新区科技创业中心被联合国和国家科委认定为首批国际企业孵化器试点单位;新区的交通、水、电、气等基础设施符合国际标准;有四星级的宾馆,已经形成了较强的国际会务、商务承接能力;新区作为全市最大的外商聚居区,已有近1000名外商常住;设立了双语制国际学校,建立了国际互联网新区站点;等等。所有这一切,均为苏州新区的国际化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苏州新区在金融、贸易、信息、咨询等方面的国际运作机构还很少,应抓紧在这些方面进行实质性突破,从而创造一个良好的国际化经济发展环境。

      4.人才的动力

      人才是开发区发展的内在动力。开发区的竞争,如科技的竞争、招商引资的竞争、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竞争,越来越表现为人才的竞争。尤其是决策者管理者,至少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才干:一是要有纵观全局的能力。如果对国内外形势缺少客观、清醒、全面、正确的认识,就很难在激烈竞争和瞬息万变的形势下把握好开发区的发展。二是要有突破难点的能力。所谓突破难点,就是对制约全局发展的难点以及长时间内存在的一些薄弱环节创造性地予以解决。目前开发区难点很多,资金是难点,区域管理是难点,规范化工作也是难点。逐一突破难点,方可登上新台阶。三是要有超前发展的眼光与能力。开发区建设是跨世纪的工程,无论是形态规划、结构布局、功能定位等,都要按照国际化、现代化的高标准、高起点进行,这就要求开发区的领导要有前瞻的眼光和超前的作为,使每项工作都经得住未来实践的检验。四是要有组织国际经济的能力。开发区建设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发展开放型经济,开发区的每一级领导都要谙熟国际市场上的各种生产要素,这样才能将国内外稀缺资源加以合理配置,在国际竞争中稳操胜券。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