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技术产业化与开发区建设 开发区的崛起,对于我国新兴产业的形成发展,对于地方经济的全面振兴,对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推进科技进步,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1 关于开发区发展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问题 对开发区而言,数量与质量的关系突出表现在开发区在一个区域范围内乃至全国范围内合理布局的问题,即开发区应按什么样的标准,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在区域、行业上如何形成合理的布局与结构。 在充分肯定开发区近年来的蓬勃发展成绩的基础上,也应看到,开发区在某些区域和行业上开始出现布局不合理的现象,个别地方出现“一哄而上”的端倪,其造成的弊端在于: 其一、投资仍然在低水平上重复,造成资源的浪费和投资效益低下; 其二、由于同一区域或行业重复建设开发区,在项目引进上非公平竞争; 其三、一些开发区之间产业发展出现“趋同化”; 其四、极个别开发区毫无竞争优势可言,投资无法收回,部分土地闲置。 可见,在处理开发区发展数量与质量的问题上,其原则应是:控制数量,追求质量,讲究效益,均衡发展。 首先,控制开发区的数量。迄今,经国务院批准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有32个,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有52个,再把省级和地县自办的开发区加起来有近千个。因此,办好现有开发区,尤其是重点办好国家级开发区和择优发展省市级开发区,避免热衷铺新摊子,进行重复建设。 其次,必须坚持办开发区的条件和标准。不论是经济开发区还是高新技术开发区,都需要一定的条件和基础,包括科技人才条件、交通通讯条件、产业基础等。 再次是合理控制开发区数量,保证质量,使开发区做到均衡、有序、健康地发展。要从客观整体上把握开发区发展的总体趋势和大方向,调整开发区的区域布局和产业布局,按照比较优势原则和市场竞争机制,该扶植的扶植,该发展的发展,对名不符实、该淘汰的应坚决淘汰。 2 关于优势主导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 一个开发区成功与否,是与优势主导产业的形成发展联系在一起的。所谓优势主导产业,意味着该产业实力雄厚,投资强度大,在整个开发区经济指标中所占份额高、比重大。优势主导产业的形成,一是在原有的技术、人才优势的基础上,主要有以下几种途径:将技术开发及成果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如美国“硅谷”亦属此类;二是通过引进外资,高起点、高标准、高投入,直接跨越中间技术阶段,迅速形成崛起为主导产业。沿海一些开发区属这种发展模式;三是争取到国家、省市重大产业项目布点,在国家产业发展规划时优先考虑,通过大项目形成大产业;四是前面三种的综合。 在优先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绝不可以忽视甚至放弃其它产业发展,如果产业结构“单打一”,过于依赖某一产业,当受不可预测因素严重影响时,开发区的产业基础就会受到严重削弱。有鉴于此,必须辩证把握优势主导产业与其它产业的关系,在大力发展主导产业的同时,培植其它新的经济增长点,这样,一是可以加大经济增长总量,二是可以形成以一个或几个产业为主体、多个产业同步协调发展的新的合理产业布局,三是可以有效利用自我均衡机制抵消主导产业受损引起的开发区经济振荡。 其它产业的发展,同样需要本着发挥优势、量力而行、因地制宜的原则。在优势主导产业初步确立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从以下几方面逐步发展起其它产业群体: 第一,与优势主导产业相关连或与之相配套服务的相关产业,具有一定的相关度,但又有一定的非相关度,即亦可独立形成一个产业并可为其它产业服务。当为主导产业配套遇到一定障碍时,自身同样可以求得相对独立地发展。 第二,发挥本地区固有资源优势,形成资源开发型产业,包括农副产品深加工,自然资源深加工产品。相对而言,这类产业与市场影响变化的相关度不太大,开发成本相对低一些。只要加以适当扶植和发展,极可能成为新的增长点。 第三,与本地区传统产业的改造相结合。由于开发区多是新区,这种结合多数是与老企业的整体搬迁、技术改造、重新布点联系起来的。利用老企业的基础,以及开发区的政策和机制,加上国家、省(市)有关部门的扶植,发展形成新的企业群。 3 关于盘活现有存量与引进新的增量的关系 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两个根本性转变”,这是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的战略性的根本任务。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在开发区有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就是要正确处理存量与增量的关系。目前开发区大量的还是靠新增投入来实现新增产出的,因此开发区本身也存在一个增长方式转轨变型的问题。这就给我们提示,在怎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同时,又充分发挥现有资产的潜能和效益。 盘活现有存量包括两方面内容:一是尽快发挥已投产企业的产出效益,早见成效,多见成效;二是通过多种途径盘活已投资产,尤其是业已“沉淀”的资产。应当说,开发区资产存量与增量应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在强调把工作重点放在招商引资、引进新增增量时,切不忘记搞活现有存量的重要性。尤其是考虑到吸引新增增量难度加大这一客观因素时,强调投入的产出效应显得更为重要。也就是说,开发区的工作重点应从规模投入转到规模产出阶段,把已入区企业搞好搞活,特别是对那些投资量不算少但建设周期长、产出速度和效益太低的企业,应加大工作力度,这是盘活现有存量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