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际国内的新形势下,中国经济特区的发展已进入“提高整体素质,增创特区优势”的新阶段。而从主要依靠优惠政策转向依靠“两个根本性转变”,对于经济特区在经济体制、经济增长方式、对外开放和辐射、带动等方面增创新优势,提高整体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1.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增创经济体制新优势 经济特区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试验区,中央允许它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进行超前改革开放试验,这是长期存在的最大特殊政策优势,并将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日益显示其旺盛的活力。过去的十几年,特区在经济体制改革上进行了一系列探索,但离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还相去甚远。《“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作为今后15年的战略任务,提出在2000年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10年形成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面对这一历史使命,特区任重道远而义不容辞。中国经济特区不仅要政策特,而且要体制特,从政策优势走向体制优势,从体制优势再进一步走向新的政策优势,将是中国经济特区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基本选择。特区体制改革要突破过去主要从一国范围的参照系去思考的局限,把特区纳入国际经济体系这个大背景下去构筑其经济运行机制,按照国际惯例改革,按照国际惯例开放,最终按照国际惯例运作。要围绕国民经济发展中的深层矛盾和问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微观基础、市场体系、宏观调控体系、分配体系、社会保障体系以及法律体系等各个方面,深化改革,有所建树。当前应着重进行以下几项改革:一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二要转变政府职能,建立健全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三要培育生产要素市场,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四要实施养老、工伤、失业、医疗四大保险,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总之,特区的体制创新应形成“小政府、大企业、大社会、大市场”的框架,实现经济关系市场化、经济发展开放化、经济管理法制化,从而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现特区经济与国际经济的全面接轨。 2.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增创经济增长方式新优势 特区起步阶段,发展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是符合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的,多年来采取的“大中小项目一起上,港台侨外都欢迎”的方针也是正确的。但是,经济总量偏小、企业规模偏小、技术层次偏低等问题已制约着特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特区要把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放在首位,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一要调整资产存量,优化产业结构。过去由于粗放经营,造成资产存量结构很不合理。调整资产存量,主要是优化结构。从产业结构看,特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和第三产业比重虽然比较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特区要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积极发展第三产业,努力提高第二产业,切实加强第一产业。特区要建立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以先进工业为基础,以高度社会化的第三产业为支柱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经济。特区还要充分应用现代高科技,开发丰富的海洋矿物和食物资源,大力发展海洋产业,为全国特别是沿海地区提供成功经验。二要加大科技投入,提高科技含量。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国家、地区之间的竞争,从眼前来看是经济实力的竞争,从长远来看,则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是国民素质的竞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科技和国民素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日益增大,发达国家科技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已达50%以上。特区要加大科技投入,在技术改造、技术开发、技术引进、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降低消耗、提高质量、综合利用、培养科技人才、调整科技政策、加强科技管理等方面狠下功夫,多做工作,真正把经济发展转移到以依靠科技创效益的轨道上来。三要扩大经营规模,提高规模效益。实践证明,合理的经济规模是实现集约经营、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中小企业之间的过度竞争会导致程度不同的市场混乱,形成许多无效的重复生产、建设和浪费。特区的企业规模都偏小,销售过百亿的至今没有一家。要采取扶持政策,以名牌产品和优势企业为龙头,以资产为纽带,以分工协作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为原则来组建大型企业集团和综合商社,通过兼并、收购、参股等形式进行资产重组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形成规模经济,增强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能力,促进特区经济的发展。四要加强科学管理,提高自身素质。科技和管理是经济腾飞的双翼,搞现代化建设,没有现代化的管理是不可想象的。管理是生产力,管理出效益,科学技术与科学管理的结合才能产生巨大的物质力量。管理的目的是要使生产的各要素达到最佳的组合,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要提高城市管理、经济管理、企业管理水平。国有大中型企业管理水平上不去是影响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的重要因素,要通过抓管理,强化企业自我约束机制,使企业转向以经济效益为中心的新的行为规范上来。质量、资金、成本和营销是企业管理的中心环节,要以此为突破口,真正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3.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创对外开放的新优势 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在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方面应该走在全国的前面。经济特区在利用外资、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发展对外贸易、开展跨国经营等对外开放的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随着世界经济发展和我国对外开放的扩大,在扩大开放程度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济特区要把开放的目标转向按照国际惯例实现与国际经济全面接轨,从而为真正实现经济关系国际化创造基础和条件,并在实现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互接互补中发挥示范和带动作用。特区应当深入进行构筑对外开放新格局的试验和探索,在以下三方面有所突破:一是从税收优惠、廉价的土地和劳动力为主要引力的开放,转向以产业结构、体制质量、环境素质等为引力的开放;二是从引进资金技术管理为重点的单向开放,转向全面参与国际分工、融入国际市场的双向开放,最终实现与国际经济的全面接轨;三是从注重开放的规模和数量转向提高开放的水平和质量。为此,要拓宽投资领域,进一步开放市场,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要大力改善出口产品结构,增加产品的附加值,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要吸引外商投资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利用外资的档次和水平。要加快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增强自我开发和创新能力。要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4.充分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增创特区区位新优势 所谓区位优势是指地理位置、所依托的国际国内市场及所处的交通、能源大环境等对某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形成的比较有利条件。毗邻港澳或面对台湾,华侨众多,商品经济比较发达,地处中国东南沿海,位于经济迅速发展的亚太经济圈中部,具有参与国际经济合作的有利条件,这就是我国经济特区的区位优势。兴办经济特区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发挥特区的窗口和桥梁作用,带动内地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这是国外的出口加工区和自由贸易区等特殊经济区域所无法比拟的,是中国经济特区的一大特色。通过特区这个窗口,一方面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和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和创新,并向内地转移,同时,也使全国都可以利用特区观察和了解世界;另一方面,可以把特区生产的“洋货”销往内地,把内地的原料,产品在特区加工增值后出口,进入国际市场。这种“中中外”的发展模式,能够充分利用特区优势,依托内地,面向海外,形成内地—特区—国际市场生产要素流动和跨地区组合的横向经济联合的新格局,我们通常称之为“外引内联”。它既有利于特区依托内地丰富的资源优势,壮大特区的经济实力,又有利于特区发挥区位优势,带动内地的经济发展。今后国家要更加重视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缩小我国地区间的发展速度和富裕程度的差距,其根本途径就是继续鼓励和支持包括特区在内的先发展地区进一步增强经济实力,强化辐射和带动功能,同时,国家在保证不削弱先发展地区发展势头的前提下,采取扎实措施,在财政、产业政策和生产力布局方面,支持和帮助后发展地区开发建设。过去经济特区主要通过外引内联,帮助中西部地区打通对外开放渠道、出口产品、引进资金和技术。今后,随着特区经济实力的增强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应鼓励和引导特区的一般加工工业项目向中西部地区转移,鼓励特区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开拓内地市场。总之,经济特区要增创区位优势,充分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与内地后发展地区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为带动和促进全国其他地区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作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