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向政策”的内容与实质 “南向政策”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由政府出面,组织同业公会到东盟考察,收集东南亚各国的投资环境等相关资料,加以研究、分析,增强台商对东盟各国的了解。 (2)与东盟各国政府签订《投资保障协定》、《避免双重课税协定》、《货品暂准通关协定》(后两项协定目前还未同马来西亚政府签订)等,以保护台商在东盟的投资权益,减轻税赋及简化通关流程与时间。 (3)协调东盟各国政府同意在其政府各相关受理外商投资单位的内部设立“台商投资服务中心”,并利用各种适当的机会协调各国政府对台商所提出的问题加以改善。 (4)仿造美国做法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即由官方出面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基金,以排除海外投资不可抗拒的风险。 (5)从资金上协助厂商对东盟投资,从政策上鼓励金融机构到东盟设立分支机构。台“输出入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已核准赴东南亚地区投资的厂商办理海外投资“融资”、“保险”业务,并利用“海外经济合作发展基金”协助台商以转融资的方法在东盟发展投资活动。同时鼓励台商到东盟设立金融机构,以解决台商的长期融资等问题。 (6)鼓励中小企业到东盟投资,由相关产业工会及“政府”出面以集体或有计划的方式,积极促进成衣、制鞋、玩具、家具、食品加工、木材、电子、塑胶加工行业等劳动密集产业到东盟投资。 (7)协助东盟各国台商协会在当地设立中文学校,以解决台商子女的教育问题。 “南向政策”的实质在于:一是分散台商投资地,以免失去同大陆讨价还价的筹码。二是借“南向”之名,以经促政,发展同东盟国家的政经联系。三是为“九七”来临,寻找新的突破口。 对厦门引进台资的影响 “南向政策”实施已近3年,效果如何? 1.从经济角度看,“南向政策”效果不大。 1993年台湾对外投资额为48.293亿美元,其中对大陆投资31.684亿美元,占同年台湾对外投资总额的65%。1993年厦门引进台资达到了最高峰,台商投资项目数为258项,协议投资额为5.6亿美元,其中实际投资额为5.2亿美元。 1994—1995年6月台湾对外投资总额39.263亿美元,其中对东盟投资额为5.986亿美元,占15.26%;对大陆投资额为15.496亿美元,占39.49%。1994—1995年厦门引进的台资项目数为341项,协议投资额为6.7亿美元,其中实际投资额为6.1亿美元。 总的来看,台商对大陆投资数额仍然远远高于对东盟投资金额,这说明了台湾当局极力推崇的“南向政策”并未发生实际作用。“台商之热于大陆贸易与投资,乃受市场力量所驱动,实非如任何政策或行政力量所能根本扭转”。 2.从政策上看,“南向政策”对台商对外投资起一定的引导作用。 “南向政策”是台湾当局凭借主观愿望制定的经济政策,它对引导台商到东盟投资起一定的促进作用。因为:(1)从资本流动规律的角度分析,“南向政策”并未完全违背这一规律。同台湾相比,东盟国家的投资环境仍然比台湾优越,主要是劳动成本低廉、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享有GSP待遇等,对台湾劳动密集型企业而言,东盟国家是个相对理想的投资场所。(2)由于台湾当局在政策上为台商投资东盟给予相应的协助与融通,对减少企业对外投资风险及增加投资盈利起一定的作用。(3)从企业经营运作情况看,台商到东盟投资可享受台湾当局颁布的融资及税收优惠待遇,减少企业经营成本。(4)目前台湾当局虽然一再放宽台商企业赴大陆投资限制,但在实际审批过程中仍有较大的限制,特别是对大型企业的大陆投资率更是设防种种,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部分企业放弃大陆投资意愿而转向东盟投资。(5)中国人传统的意识形态,加之客观上台商的家庭、财产都在台湾岛内,使台商较为顺从台湾当局。因此“南向政策”的实施,会促使一部分台湾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到东盟投资,对厦门引进台资起分支截流的作用。 3.“南向政策”的实施对厦门产业升级的影响 东南亚和厦门同处于加速工业化阶段,经济都已达到一定规模,急需引进外资,发展经济。根据台湾当局的产业投资布局,台湾有意将大陆作为其原材料供应中心,对大陆的产业合作以纵向合作为主,严格限制资本与技术密集型的大型企业来大陆投资;而将东南亚作为其加工配置中心,投资合作以横向合作为主,因此东盟国家可从中获取优势,提高其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有利于推动产业的升级。厦门由于资源缺乏,加上腹地狭小,市场容量有限,在与东盟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从而延缓台厦产业合作朝深层次方向发展,同时大量劳动密集型企业的涌入也不利于厦门产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台湾当局的“南向政策”对厦门引进台资会造成一定程度影响,但由于宏观经济政策对微观主体一般只是起到引导作用,台商的对外投资地点的选择只能由台商自己决定。台湾当局以行政手段干预经济的做法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发生的效应仍然有效。 改善厦门投资环境的对策 厦门投资环境同东盟各国相比各有优劣势,问题的关键在于厦门如何运用中央赋予厦门实施自由港某些政策的优势,创造一个与国际惯例接轨、符合台资外资投资需要的综合经济环境,把厦门办成全国对台经贸的“实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