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公德与舆论的内在融通

作 者:

作者简介:
康镇麟,湖南师范大学道德文化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

原文出处:
伦理学研究

内容提要:

在“自媒体时代”的“陌生人社会”里,公德的滞后与舆论的分化已经给人们的公共生活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与交往成本,公德与舆论建设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要务。在实践中,公德与舆论具有内在融通的特殊关系,主要表现为共同担当的公共使命、共同聚焦的价值目标和相得益彰的融通机制。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05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0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115(2014)06-0067-04

       公德和舆论,是每一位公民参与公共生活不可或缺的价值依托,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领域,也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核心主题,越来越多地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与讨论,更是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文件,对公德建设和舆论引导问题均有专门论述。随着工业化、市场化、城市化、信息化进程的不断加速,现代社会越来越呈现“陌生化”的趋势,我们不知不觉已经步入“陌生人社会”,在陌生人社会的公共交往活动中,传统熟人社会的那一套伦理道德规则逐渐式微,而现代公共道德规则体系建设还很不健全、很不完善,亟待加强。近年来,随着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尤其是以智能手机为平台的各种即时社交工具的广泛应用,自媒体应运而生且发展强劲,迅速成为当今舆论传播的主要力量,“自媒体时代”已悄然来临。自媒体为公民更广泛、更深入地参与公共生活尤其是公共讨论提供了便捷的表达工具,社会舆论呈现出纷纷扰扰的热闹景象;但热闹的表象却难以掩盖一个冷酷的事实,那就是社会舆论的日益分化,一些舆论充斥着道德焦虑与价值迷惘,主流舆论的道德整合能力呈现弱化之势。在“自媒体时代”的“陌生人社会”里,公德的滞后与舆论的分化已经给人们的公共生活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压力与交往成本,因此,良善的舆论引导与公德建设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现代化的要务。

       在社会实践中,公德与舆论通常表现为相互交织、相互渗透、损益相连的情形,这是因公德与舆论作为社会意识的不同表现形态,除了独立地发挥各自的社会功能之外,其实二者还具有内在融通的特殊关系。从社会治理的视角来看,公德与舆论的这种内在融通关系,主要表现为二者共同担当的公共使命、共同聚焦的价值目标和相得益彰的融通机制。

       一、共同担当的公共使命

       公德和舆论,都是社会公共生活的产物,因此,公共性是二者固有的本质属性。舆论具有蕴涵“社会公器”之公共价值,舆论往往作为法律之外的社会评价与制裁机制而发挥“公器”之功效;而公德亦具有“道德底线”之公共力量,公德作为调整公共生活领域的基本道德规范和普泛道德价值,相较于私德具有可普遍化、易于评价的特点,对公共生活的运转提供最坚实的道义保障。从社会治理的视角观之,公德和舆论的公共本质决定了二者共同担当了维护社会公共利益、构建社会公共秩序、增强社会凝聚力量的公共使命。

       1.维护公共利益

       当今社会是一个利益高度分化的“陌生人社会”,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要与大量的“陌生人”发生社会交往从而进入公共生活。任何公共生活都蕴涵着一定的公共利益,公共利益是现代公共生活运行的社会物质基础。有些公共利益是显性的,有些却是隐性的。不论其显隐,公共利益实质上是对不确定“他者”利益的确认与集聚,它深刻地蕴涵了尊重“他者”[1]的利益普泛性,这也就是公共利益“公共性”之要义。问题是,“陌生人”之间怎么会认可他人的利益,如何能认同公共利益?除了法律对部分公共利益的权利归属进行强力规制外,主要靠公德和舆论来维系。一是因为公德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不确定“他者”的自觉尊重——离开对“他者”的尊重,公德就只能是幻影,所以公德具有认同和维护由不确定“他者”利益聚集而成的公共利益的本质规定。二是因为舆论天然具有一种倾向,那就是对公共利益的确认与维护,这就是舆论作为“社会公器”之“公”的价值基底,也就是说,舆论总是扮演着公共利益“代言人”的角色。公德和舆论,实际上均体现了一种公共关怀,一种超出个人界限关怀个人利益以外的公共领域的公共精神,共同承当着维护公共利益的崇高使命。

       2.构建公共秩序

       随着市场化、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和社会转型的日益深入,社会秩序的构建和公共产品的供给滞后于社会的发展需求,我国逐渐步入“风险社会”时代。在“风险社会”中,有效防范与规避社会风险的重要途径就是建立和维护合理的公共秩序,作为现代社会的结构性基础,合理的公共秩序是防止社会陷入混乱和衰退的强力保障。公共秩序,尤其像社会信任、社会宽容等秩序的建立与维护,除了依靠政治动员、法律强制等刚性制度外,还必须借助道德、舆论等柔性力量合力参与。在一个转型社会中,政治、法律等制度性力量在应对社会风险时可能会显得捉襟见肘,公德与舆论的秩序建构功能就会凸显出来。从历史与现实来看,建立公序良俗始终是公德与舆论的共同追求,良好的公共秩序是公德倡扬和舆论制裁正反两种价值共同作用的对象。由公德通向公共秩序是一条当然的价值路径,公德只有外化为公共秩序才能恒久地发挥其功能;为建立公共秩序而鼓呼,对破坏公共秩序而棒喝,亦是舆论本然立场的表达。经验表明,凡是公德水平高的地方,公共秩序必定良好;凡是舆论昌明的地方,人们对建立和维护公共秩序的自觉程度就会提高。

       3.增强社会凝聚

       当今中国处于生活多样、价值多元、“人人都有麦克风”的社会进程之中,我们正生活于“自媒体时代”的“陌生人社会”。陌生人之间如何取得相互信任,从而推动社会交往的从容自如?不同社群如何在一些公共问题上达成社会共识,从而推动社会的改革与进步?这些问题共同指向社会治理的一个重要主体——社会凝聚。历史与现实均表明,社会凝聚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社会治理的效果,因此,社会凝聚力是衡量一个社会治理水平的重要指标。从社会学角度来看,理想的社会凝聚状态至少涵盖了诸如包容、诚信、友善的社会氛围,广泛的社会共识,生生不息的社会活力等要素,对于一个健康社会来说,社会凝聚力就像它赖以生存与发展的阳光与空气,须臾不可离。实践表明,坚实的公共道德、昌明的公共舆论、平和的社会心态是增强社会凝聚不可或缺的粘合剂。因为公德和舆论基于自身的公共本性,能够引导人们通过对一些重大社会问题展开公共讨论,进行理性反思,养成平和心态,达成价值共识,从而增强社会理解与社会凝聚,激发社会活力,推动社会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