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 帮女儿整理书包时,我意外地发现,她的书包里多了一个自动卷笔刀,这种价格昂贵的卷笔刀,我从来没给她买过。何况我给她的零花钱很少,不可能是她自己买的,一定是趁同学不注意,做了“顺手牵羊”的事。我冒着火气问女儿:“这卷笔刀是怎么来的?女儿支支吾吾地哭着说拿了同学的。看着女儿做出这种事,禁不住打了她几下,虽然事后我对我的行为道歉,可是女儿依旧没有理我。孩子做错了事情,怎么惩罚才是合理的呢? A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一种虚弱的教育、脆弱的教育、不负责任的教育。其实,孩子就是在磕磕碰碰中长大的,要相信孩子的能力永远超出大人的想像。但是,惩罚绝不等于体罚,更不是伤害,不是心理虐待、歧视,让你觉得难堪,打击你的自信心。 提到惩罚孩子,很多父母往往想到打孩子,骂孩子,仿佛只有这样才是对孩子的惩罚一样,但大多数专家不同意这种观点。杜绝体罚的理由有很多,最直接的影响是,体罚会让孩子认为,比自己高大的人无论对错都有权利管教他。因此,挨过打的孩子在欺负那些比自己小的孩子时,就会觉得理直气壮。其实惩罚孩子还有很多其它的方式,只不过打骂孩子是惩罚的一种极端方式而已。怎样惩罚孩子才算不过分?还能对孩子起到正确的教育作用呢? 只有“十全十美”的父母才会绝对不打孩子,而世界上极少有如此完美的父母。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所以,我们提倡非惩罚式的家庭教育方式。 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父母对孩子的适当惩罚可以说是在所难免。现在的父母,已经很少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观念了,相反,更多的父母对孩子是毫不吝啬地赞美和夸奖,然而在孩子做错事情的时候,父母也应该“奖惩分明”。怎样惩罚,什么样的惩罚适度,非常值得讨论和深思。 家长们担忧“孩子出现问题的时候如何让他们承受行为的自然后果”,换句话说,我们该用什么来代替惩罚呢?下面的方法或许会对家长们有所帮助。 1.告诉孩子你的感受。当孩子犯错误时家长不要急于粗暴的惩罚,因为这时的父母是很难保持冷静的。冲动地对孩子进行惩罚只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你可以向孩子说出自己此刻的感受,让孩子知道你对他刚才行为的不满。比如告诉孩子“我现在心情不好”“我很不高兴你的做法”“我不喜欢你这样没礼貌”“你的表现很让我伤心”等。这样做一是让自己平静下来,二是让孩子知道你生气了,三是给孩子反思自己错误行为的机会和时间。 2.间接地“惩罚”。如果孩子的过错不大,家长可以对孩子已经发生的错误不过分追究,而是通过给孩子使个眼色、对他的行动加以限制、扣留他喜欢的东西、限制他娱乐的时间等间接惩罚的手段与方式让孩子记住这次教训。还要对孩子以后的行为提出明确的要求,应该怎么做、达到什么要求或标准,表明对孩子下次行为的期望。 3.让孩子体验错误行为的自然后果。当孩子在行为上发生过失或者犯了错误时,父母不需给孩子过多的批评,而是让孩子自己承受行为过失或者错误直接造成的后果,可使孩子在承受后果的同时感受到不愉快甚至是痛苦的心理惩罚,从而引起孩子的自我悔恨、自觉弥补过失,纠正错误。 4.告诉孩子怎样弥补自己的失误。由于孩子小、经验少,当孩子做错事情时,家长要告诉孩子修正错误的具体方法,给孩子指明“出路”,改错有明确的目标,效果才更明显。孩子经历对自己不当行为的反思,通过改错重新恢复原来的自信后,以后再犯错误做了后悔的事情时,他就会想办法把过失弥补回来,而不会一味地谴责自己“我真没用”。家长千万不能含糊其词甚至让孩子“自己去想”。 美国人教育孩子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做法叫做“time-out”。这词本来用于体育比赛,“暂停”的意思,然而在美国的家庭及幼儿园中,这是一个人人知晓的词,是父母及老师用于“惩罚”一时不规矩的孩子的方法。可译为“计时隔离”,有点像中国的关禁闭。 在一所学前幼儿园中,有个小约翰。他是一个很热心的孩子。有一个星期的上午,我进门时发现他一个人坐在门堂里,样子很孤独。其他孩子都在午休。我问他:“你怎么一人待在那儿?”他怏怏地说:“我在计时隔离。”他受罚原因是在午休时滔滔不绝,事后很久我还记得他那既伤心又严肃的样子。 据我所知,不管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里,“计时隔离”对美国孩子都有效力和威慑力。从我的观察和体验来看,这与社会文化环境等因素有很大关系。美国法律规定,小孩子必须随时有成人陪伴或看护,幼儿园还明文规定老师的职责包括给予孩子充分的关注,不能凭老师的意愿随便遏制孩子的要求和想象。在那样的环境中,小孩很少感到被冷落或孤立无援。然而,一旦被“隔离”和“冷落”,就自然会对孩子产生一种强大的威慑力。 其次,隔离还使孩子感到自己与别的孩子被区别对待了。孩子对这其实是非常敏感的。一次,我与一位年轻的母亲及她的两个孩子驱车外出。一开始,母亲只忙着跟6岁的大儿子交谈,过了一会儿,3岁的小儿子就开始在座位上故意发出响声,甚至还用脚尖踢前面的座位。母亲明白了,对我悄声笑着说“他不高兴了”。然后立刻向小儿子道歉,并且马上改换谈话题目,让两个孩子都感到妈妈很关注他们。看来,“计时隔离”之所以奏效,主要是因为这种做法与孩子们平时所受到的待遇反差极大,因而能在心理上给孩子很大的震动。 另外,让淘气的孩子与别的孩子分开可以令他自己去反思自己的行为,而且又不会再去影响别的孩子。这样“计时隔离”也就成美国父母的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