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深圳特区的特殊作用

——访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郭万达博士

作 者:
徐颖 

作者简介:
徐颖 本刊记者

原文出处:
特区经济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7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距离“九七”香港回归的日子越来越近,全中国人民都在期待着这个伟大日子的来临。深圳经济特区作为唯一一个和香港接壤的城市,在香港回归祖国之后将发挥怎样的特殊作用呢?党的十四大确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和大胆实践,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明年党的十五大的胜利召开,将从更高层次、更大范围、更广的视野推动着我国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在这样一个新历史时期,加深对深圳特区特殊作用的认识,澄清在特区问题上的一些模糊认识和错误观念,就非常有必要,这也是形势的要求和历史的必然。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郭万达博士,请他全面阐述新时期深圳特区的特殊作用,以做到方向明,目标清,信心足,把一个繁荣昌盛的中国以及中国的经济特区带入21世纪。

      记者:深圳自被称为“特区”始,就承担起了特殊的历史使命。发展到今天,您认为它的任务完成得怎样?

      郭: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到今天,只有16年的历史,期间经历了两种体制背景和结构转换。以1992年为界,深圳特区在这两种体制转换过程中发挥了特殊作用,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大业作出了特殊的历史性贡献。

      1、中国选择了一条渐进式改革道路,既避免了原苏联东欧国家“休克疗法”引起经济社会的震荡,又保证了在共产党领导下的经济高速增长和社会全面进步,实践证明,这是一条成功的道路。渐进式改革坚持“实践的观点”,采取“试错法”大胆地试验,深圳经济特区就是这一改革模式的产物,同时又强有力地推进了渐进式改革。可以肯定地说,只要我们坚持走渐进式改革的道路,作为试验场的经济特区的特殊作用就一定存在。

      中国的改革发轫于农村。由农村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到城市的简政放权、承包让利,在整个80年代中期以前,改革旧体制对人的劳动积极性的束缚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中国尝到了改革的甜头。80年代中期以后,改革开放涉及到较为复杂的价格体系时,对计划经济体制的挑战首先从实践中已经开始。人们从计划和市场可以结合开始探索,到“计划和市场的主辅论”,以及“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直至党的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每一步都经过实践的“试错”。其间,关于姓“资”还是姓“社”的意识形态之争从未断过。深圳经济特区从80年代初的建立伊始,始终贯穿着这样一种体制背景。其强大的政治前景支撑力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当1992年党中央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后,人们轻描淡写地说特区是“市场经济先行一步”,然而这种先行需要何等的胆识和勇气!可以肯定地说,在渐进式改革过程中,深圳经济特区和其它特区的先行先试,为最终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作出了特殊贡献。

      2、中国在实施改革开放政策的过程中,改革和开放这两条主线始终是相互交错、相互促进的,以改革带开放,以开放促改革是整个渐进式改革道路的基本特点。我国的开放政策完全遵从循序渐进的原则进行,由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江、沿边、沿线的开放—内陆城市的开放,到1992年小平南巡之后,形成了全方位、多范围的开放格局。可以说,在整个开放格局形成的过程中,深圳及其它经济特区发挥了特殊作用,作出了特殊贡献。可以肯定地说,如果没有经济特区探路,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最起码要滞后若干年。

      中国的开放不仅在地域上而且在领域上(产业政策)恪守有条件、有限制逐步扩大的原则进行。即使这样,在有些地区的个别时期,仍然出现热衷于开放而不热衷于改革的情形,并简单地把开放政策理解为优惠政策,这就容易使未开放地区产生这样的误解:开放就是要搞优惠政策。实际上,如果改革搞得不好的地区,开放起来也会有这样和那样的难度,并最终会影响到开放的效率。深圳经济特区对我国开放政策的特殊作用,不仅表现在地域上促成了全方位开放的格局,而且表现在对改革和开放的关系处理上的完整把握。迄今为止,深圳经济特区在市场经济体系建设方面及对外开放的效率方面在全国仍处领先地位。

      进入90年代以后,中国的对外开放政策提升到一个更高层次和水平,即由在80年代吸引外资为主提升到全国参与国际分工的增强国际竞争力与吸引外资并重。1992年以来中国以积极姿态申请恢复关贸总协定缔约国的地位继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并为此作出了努力。作为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成员,中国遵守《茂物宣言》的有关条款,积极推动亚太地区实施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目标。在这样一个广阔的国际背景下,如何按照一个较全面的国际准则来规范对外开放,是摆在中国外经外贸政策制订者们面前的一个较为紧迫的任务。为避免将鸡蛋全部放在一个篮子里的风险,深圳经济特区率先改革与国际惯例接轨不相符合的管理体制,为中国对外开放的国际化标准先行试验,使深圳树立起按国际规则打篮球的形象,可以说,其特殊的作用仍然是巨大的。

      3、在整个80年代的“冷战”时期,世界处于两极对立状态,亚太地区借此机会承接了发达国家向不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促成了亚太地区尤其是东亚的高速经济增长。进入90年代,“冷战”结束,世界经济趋向区域化、网络化集团经济,当亚太地区掀起一股经济合作的浪潮时,中国的华南地区已经跃升为亚太地区的快速增长中心之一,在国际区域经济格局中,“华南经济圈”乃至“中华经济圈”的形成已经大势既定。回过头来看,如果我们没有抓住国际经济转型这一天赐良机,在今天亚太经济格局的分工谈判桌上没有我们的一份,那将会是民族的悲哀。深圳经济特区及汕头、珠海、厦门、海南经济特区的设立,都在不同程度上为华南经济圈的崛起作出了特殊贡献。尤其是毗邻香港、背靠珠江三角洲的深圳特区,为华南的经济高速增长起到了直接的特殊促进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