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前心理压力的应对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大众心理学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V2
分类名称:家庭教育导读
复印期号:2015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考试”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甚至感觉它无处不在。“考试”和良师益友们一道,变成了我们人生的伙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它也以各种面貌出现。从小开始,我们就需要面对一场场考试,小到期中期末考试,让我们牛刀小试;大到中、高考,成为我们人生的转折点。也许有人会想,等到大学毕业了,要彻底和考试说再见。真到大学毕业那一刻,发现接下来居然还有研究生考试。后来步入社会参加工作,长舒了一口气,回过神来正准备与考试诀别,接二连三的职称和专业技术考试又纷至沓来。直到有一天,也许真有这么一天,历经千辛万苦,把所有应该参加的考试全考了个遍,以为终于走到了考试的尽头,蓦然回首,突然发现自己的孩子已经在参加关键考试……

      目前的社会条件下,我们无法回避考试,因此我们更需要很好地面对它。事实上,有些考试是如此重要,以至于学生和家长都不能安心。有这样一个学生,平时学习非常认真刻苦,成绩也不错,在老师和同学眼中,就是一个懂事会学的学生。在学校一般的测验中,他总能考一个不错的成绩,但每到重要的模拟考试时,该同学总是考得不如人意。因此,尽管他学得不错,但老师和父母对他并不放心,总是担心他的临场发挥,他自己也明白这一点,但他不知道为什么,总是在考试之前就非常焦虑。每逢重要考试的前一天晚上,睡眠都不好。脑袋里盘旋着各种念头,思量着自己若考不好,没法战胜焦虑的后果。越担心越容易失败、越失败越打击信心,进入了恶性循环。高考前一天晚上,他彻底失眠了,忍着煎熬,直到考数学,他彻底慌了,手心直冒冷汗,原本信手拈来的解题方法那时不知道哪里去了,那一科他有50多分的题目没有做,最后的成绩可想而知。

      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这样?心理学中关于压力和绩效的理论,很好地给我们进行了解释。心理学家发现,随着个体感受到的压力水平不断提高,个体的绩效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我们所关心的最高绩效区域在中等程度的压力水平。也就是说,要想取得高的绩效水平,个体需要保持中等程度的压力。因此,我们不能让自己在高压力下做事,高压力会让我们有强烈的焦虑感,心里会紧张和不安,情绪也会有波动,这很不利于学习或工作的开展,绩效会降低。所以任务来了,若我们的压力比较大,就需要给自己减压,以便更好地发挥。但是,“减压”并不见得总是良方,保持低压力水平不一定会提高绩效。压力太小,我们反而会体验到厌烦与无聊,做事提不起劲来。

      家长们也许不知道这样的理论,但在实际生活中,他们已经在做类似的事。比如,学生要参加中、高考了,母亲前天总会对自己的孩子说,“你今天想吃什么,妈给你做”。甚至根本不用孩子说什么,母亲就会为孩子做一大桌的美味佳肴,希望孩子吃顿好的开心一下。事实上,细心的家长可以观察一下孩子,他们并不会吃太多。家长的好心却不一定能起到好效果,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这一顿美味饭菜,预示着即将有一场至为关键的考试,家长很重视。这就像古代上刑场之前晚上的“上路饭”一样,犯人们常是痛并悲伤着吃饭,尽管可口但却难以下咽,往往会剩下不少。平时总是家常小食,重大考试前就鱼肉全席,除了暗示学生明天考试非同小可、无形中给考生增加压力之外,实在起不到什么良性作用。

      还有的家长,平时两口子晚上喜欢一起看电视,但一到孩子要考试了,就担心看电视会影响孩子休息,两个人绝不看电视,呆在沙发上,盯着乌黑的电视机屏幕,坐等着孩子休息,那边房间灯一关,这边赶紧上床睡觉。还有,嘴上说要孩子减压,但自己的压力却很大,表现出心不在焉甚至慌神,这样的焦虑感只会不自觉地传递到孩子身上,影响到孩子的心理状态。我的建议是,平时的生活怎么过,大考前也怎么过就行。以平常的行为去面对不平常的挑战,这种难得的平常会给孩子很多宁静与安心,会有助于孩子考试发挥。

      当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分析,对于具体的人要作进一步细化干预,因为还有另一个压力的心理学规律在起着作用。针对之前的规律,即“绩效随着压力的逐渐提高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研究者又将不同难度的任务加入进来,试图提示在不同的任务难度下,“压力一绩效”曲线的变化规律。研究的结果是:对于高难度的任务,高绩效集中在低压力端;对于低难度的任务,高绩效集中在高压力端;对于中等难度的任务,高绩效集中在中等压力区域。也就是说,对于困难程度或复杂性比较高的任务,要给自己减压才能保持高绩效水平。以奥运会为例,这是一项非常困难的任务,教练在比赛前都会给运动员减压,比如做放松活动、找运动员谈心,设法使运动员卸下思想负担等。家长也应该这样做,观察自己的孩子,压力体验如何,若感觉孩子的压力比较大,要主动和孩子谈心,注意这时不要去讲道理,而是应该让孩子多讲多表达,把烦恼事与担心的事讲出来,家长去设法理解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受到他不是被推向火线孤军作战的敢死队,在他背后有家长的全力支持和理解。家长要给孩子以信心,用行为与态度让孩子与自己一样,用平常心去面对不平常的事。

      当然,还有些同学对所谓的“重大考试”并不那么上心,觉得自己已经掌握得很好,无需要担心。对于这部分同学的家长,会担心自己的孩子不能像别人那样投入,因为大意而马失前蹄。事实上,经历同样的事情,不同的人压力感受一定不同。不同的事情,不同人会有不同的解释,这些有差异性的解释从而导致有差异的感受和行为。所以事情本身并不直接影响到我们,导致我们感到“难度巨大”或“轻而易举”的是自己对于事情的解释。所以针对“不太上心”的孩子,家长这时反而需要施加压力,表现出与平时有别的态度与行为,让考生的压力感增大,才会有助于其发挥而取得好成绩。

      人如其面,各有不同。家长需要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分析他面对任务的难度水平,技巧性地做出能够让考生压力增加或减少的反应,以便考生能够有更好的临场发挥。学生若明白个中规律,也可做出适当调整,从而有助于让自己取得好成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