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发展战略的实践与管理体制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7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浦东的开发是城区的开发,又是功能的开发,是浦东区域社会的全面进步和经济的高度繁荣,所以,在这样一个高度发展的开发区,发展战略显得十分重要。如何站在战略的高度,尽快把浦东新区建设成为经济和社会高度发展的一流的国际大都市,已经成为浦东开发开放的推进主体——新区政府的最重要职能。

      一、新区发展战略与现行管理体系

      浦东开发开放是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九十年代之后最重要的战略举措,中央决策层寄予了厚望。为此,浦东新区政府抓住历史机遇,充分利用政策优势和“东西联动”(浦西与浦东联动发展)的基础优势,呈现出强劲发展势头,并在发展战略方面表现了与众不同的明显个性。

      ——在战略功能目标的选择上,浦东新区确立了面向世界、面向全国的全方位开发战略,使浦东新区不仅成为引进外资的热土,成为上海和中国与世界经济的新的联结点,而且也成为国内资金的新的集聚点,成为辐射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新的经济增长点。经过近5年的开发建设,新区作为与世界经济的联结点和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地位已显端倪。

      ——在战略方针选择上,浦东新区制定了以功能开发为主的综合开发战略,使浦东新区不仅成为一个新型的生产加工区、金融贸易区,而且更重要的是成为一个现代化的新型的城区。因此,浦东新区在重视经济开发的同时,也非常重视城区的功能开发。这种以功能开发为主的综合开发战略有利于推进浦东新区社会与经济的全面进步和繁荣,实现浦东新区建设国际性大都市的战略目标。

      ——在战略途径选择上,浦东新区选取了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开发战略,即在促进新区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积极地推进新区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据统计资料表明,80年代浦东的GDP年增长率仅为7%左右,而到1990年至1993年的4年间则翻了两番,1993年浦东GDP总量已达164亿元,1994年又比1993年增长了28.6%,人均GDP达到2万元。浦东新区这种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无疑已成为未来浦东发展的定势。与此同时,在社会事业方面也得到了迅速发展。仅从新区社会事业投资项目看,新区的投资数量1994年就比1993年增加了24.21%,其中新区财政资金达2.6亿元,一批像东方音乐厅等新区标志性的文化设施相继投入建设。新区这种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使新区获得了强有力的发展后劲,有助于新区从政策优势和基础优势,最终走向综合实力优势。

      ——在战略步骤的选择上,浦东新区确立了以小区开发为重点,以点带面,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开发进程,加快实现浦东开发的战略目标。根据浦东开发的总目标,在今后的几十年,努力把浦东建设成为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新区,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显然是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完成的。所以,为了高速、有序地推进新区发展战略,新区首先确定了以重点开发4个有明确功能界定的小区为起点,通过集中力量的建设,使小区形成具有强大辐射力的发展源,然后以此向新区的其他区域延伸拓展,最终覆盖新区522平方公里的范围,完成浦东新区现代化城区开发的历史使命。

      从1991年开始实施的浦东开发战略,经过近5年的奋斗和努力,新区在其发展战略的实践中取得令人可喜的成就:一是,“先规划,后开发”、“规划先行”等发展战略意识开始成为参与浦东开发主体的一种普遍共识,尤其是成为浦东新区决策层的主导思想。除了新区政府完成浦东新区在未来发展中的城市形态的战略规划外,新区各级政府和部门根据各自不同系统和领域的特点相继推出了自己未来的发展战略。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先后编制了90年代新区社会事业发展规划和文化事业发展规划,潍坊街道、金桥出口加工区以及其他一些镇和街道也都制定了自己的发展规划。新区目前的发展战略热可以说已影响到新区一些最基层的单位。这一新气象表明,在经历了5年开发之后,浦东新区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事业单位,决策者和领导者的管理水平和素质得到了普遍的提高。二是,战略管理开始或正在成为浦东新区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重视的一项职责内容。在浦东新区开发建设中,新区的决策者和领导者不仅在思想上重视发展战略,而且把发展战略的研制、文本的编制、执行和监督等过程纳入新区各级政府管理的职责范围,从而使发展战略成为一种管理行为,发挥了其特有的管理效能。三是,经过近几年来的发展战略实践,浦东新区取得相当丰硕的成果。其中最有影响的是1993年由社会发展局组织近180名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和行政工作人员,经过近1年的时间,在详细的调查研究、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推出了《浦东新区90年代社会事业发展战略及规划研究》报告。这份报告科学而全面地提出了90年代浦东新区社会事业总体发展战略,包括战略目标、战略思路和战略措施等内容,为新区社会事业的繁荣和发展确定了基本的指导方针。为此该报告曾获得上海市重大决策咨询成果三等奖。除此以外,社会发展局又相继与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人口研究所和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学研究中心合作,研究完成了《金桥出口加工区社会事业发展战略研究》和《潍坊街道1995~2010年社区发展规划研究》两份报告。另外,像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研究编制的《迈向二十一世纪浦东发展战略研究》和《浦东发展报告1991~1994》等报告也都是浦东发展战略实践过程所结出的优秀成果。

      虽然发展战略在浦东开发中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取得了相应的成绩,但以更高的标准来衡量和从目前的浦东区域发展战略实践看,还存在着许多不足和问题,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1)认识与行动的偏差。尽管“规划先行”已成为一种共识,但对发展战略的地位与作用的认识在不同的部门和领导者身上存在明显的差异。在浦东众多的部门中发展战略还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许多领导者更喜欢于日常的事务管理,乐此不疲,缺少宏观管理的气魄。所以,在浦东新区同样一块开发的热土上,有重视发展战略而取得成果的,也有忽视而影响发展的,层次差别明显。(2)编制与管理的偏差。根据发展战略的理论,发展战略的意义不只在于编制科学的文本,重视战略方案的研制过程,而更主要在于如何实施这些战略方案,把战略文本转变为管理的效能,使发展战略真正成为指导决策者和管理寻求未来发展的明灯。就目前新区发展战略的实践看,我们不难发现,许多战略决策主体更重视发展战略文本的编制过程,而忽略战略方案实施的过程。这种重视编制、忽视管理的偏差,不同程度上使许多发展规划和发展战略的文本成为一种摆设或一种没有约束力的资料。(3)总体规划与形态规划的偏差。经过几年的努力,浦东新区基本上已经完成了反映未来形象和面貌的区域形态规划,在这方面浦东新区政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但遗憾的是浦东新区还没有一个能涵盖新区各个领域和部门的标准的区域发展战略文本。目前浦东新区比较完整的发展战略主要包含在《迈向二十一世纪的上海》这份上海市2010年发展战略的报告中,而这份报告还不能成为全面反映新区方方面面发展战略要求的浦东新区区域发展战略方案。尽管浦东改革与发展研究院也编写了《迈向二十一世纪浦东发展战略研究》,但这个研究报告只能是一种研究成果,还不能正式成为浦东新区的发展战略方案。正由于这样的缺陷使得许多管理部门和组织在制定自己系统的发展战略时缺少具体的指导,同时也导致了各部门之间的不协调,各搞各的,无法形成统一的行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