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青少年人性观实证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徐浙宁,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

原文出处:
青年研究

内容提要:

本研究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调查了上海、武汉和天津三城市“90后”青少年的人性观。研究结果表明,“性本善”是当前青少年的主导人性观,其中女生比男生更倾向于“性善观”;随着年级升高,人性观趋向于“性恶”,初中生、高中生及大学生的“性善观”比例依次下降;青少年住区周边治安和家庭经济条件等因素与其人性观的发展显著相关;青少年的人性观与其日常生活关系密切,人性观越倾向于“性善”,青少年所呈现出的网络生活、社会生活及精神状态就越正向。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5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引言

       人性观,是个体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对人的本质或本性的基本观点、看法与态度。青少年时期是认识自我、形成人性观的重要时期。中国的古代哲学很早就重视对人性问题的探讨,如孔子、孟子、荀子等都提出了相对完整的“人性观”理论;西方从苏格拉底开始,就开始对“人性观”给予了论述。可以说,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性观都是各家各派比较集中关注的问题(殷玮,2013:55-57;崔景贵,2004:43-48)。

       就20世纪70、80年代以来的人性观研究而言,国内多以理论思辨为主,而以实证为基础的定量研究鲜见。如以1980年以来的CSSCI论文进行分析,以“人性观”为题目的论文有116篇,①其中仅有杨利利和许燕的一篇论文运用了定量研究方法,该论文对北京和香港两地大学生的人性观进行了差异性比较(杨利利、许燕,2004)。

       这一现状与当前人性观研究的主要领域与主题密切相关。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这115篇论文主要分布于哲学(占23.80%)、文学(占15.60%)、心理学(占11.50%)、马克思主义(占9.80%)、教育学(占9.80%)、伦理学(7.40%)及其他学科领域(22.10%)。就研究主题而言,我们可以把它们分为五类,分别是:人性观的理论辨析,主要是对中西方的各家各派人性观进行介绍、分析及思辨;不同人性观之间的比较,即对不同派别、不同假设的人性观进行比较;人性观的现代解读,主要探讨现代社会背景中的人性观及其意义;人性观的教育意义,即阐述人性观对教育人的发展的价值与意义;不同群体的人性观状况等。

       相对而言,西方自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就开始对“人性观”进行了以实证为主的研究,研究主题主要涉及:人性观的结构与测量、人性观的影响因素以及人性观对个体成长的影响等。

       通过研究,人们一般具有以下几方面结论与发现:一是人性观是复杂的。比如20世纪70年代,西方学者就通过心理测量的方式验证了人性观的复杂性与多维度性(Christie et al.,1970)。二是人性观与个体的个性、适应性等发展密切相关。比如有研究显示,对人性的看法越倾向消极的个体,则越可能出现情绪问题、社会交往不良或反社会行为等(Barry et al.,2011:177-250)。三是青少年时期的人性观及其对心理行为的影响对于个体后期具有持续作用,比如弗里克等人的研究就发现,青少年时期的消极行为方式会在一定时期内延续(Frick et al.,2003:713-736)。四是青少年人性观的发展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父母养育质量、个体的身心特征(如人格特点、性别、年龄等)及社会性学习、人的生物性及文化性等多重因素密切关联(Kimonis et al.,2011:282)。

       但是,不论是在中国还是在西方,人们对于人性观的新近研究与探讨,都基本同意以下几个观点:一是人性观通常可以分为“人性本善”、“人性本恶”及“人性兼有善恶”等三方面;二是人性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会因个体的环境与成长过程发生变化,是社会的、话语的建构,是关系的存在(况志华,2007:112-116);三是人性中的善与恶是相对的、变化的观念,是人性本质的不同表现;四是青少年时期是人性观形成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具有多种发展可能性的生成时期(罗祖兵,2013:18-25)。

       在中西方有关人性观点的研究中,也有两个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Sutton & Keogh,2001:137-148):一是有关人性观的发展性研究,即人性观随年龄变化的特点。二是有关人性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尽管已有研究发现不良的养育(如忽视、冷漠、心理控制和过度放纵等)和依恋关系对人性观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但尚缺乏长期追踪的实证数据。

       在已有相关理论与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希望通过实证研究对中国青少年的人性观给予描述,并尝试对不同年龄阶段绘制人性观的发展轨迹。同时,希望进一步分析与青少年人性观发展相关联的社会性因素,为当前青少年的价值观教育与引导提供一定的数据参考与支持。

       二、研究设计

       (一)变量界定

       本研究重点考察三个问题:首先,当前青少年的人性观及其发展特点是怎样的,到底是持“性善论”、“性恶论”,还是“善恶兼有论”;其次,有哪些社会性因素影响青少年人性观的发展;最后,青少年人性观与其日常生活状态有哪些关联。

       基于上述考虑,我们根据所研究的问题设计出以下三类研究变量。

       1.人性观

       以克里斯迪等人编制的《马基雅维里主义量表》(Machiavellianism Scale)(Christie el al.,1970)和瑞特曼编制的《人性哲学量表》(Philosophies of Human Nature Sclae)(Wrightman,1974)为基础,我们编制出本研究所用的《“人性观”调查问卷》,用来考察个体对人性的一般态度。全问卷包含2个维度:(1)值得信任,测量个体对他人可靠性、诚信度的估计,即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他人是有道德的、诚实的和可靠的;(2)利他主义,测量个体对他人利他性的估计,即个体在多大程度上相信他人是无私的、真挚同情与关心他人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