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后和90后的尼特与啃老现象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春玲(1963- ),女,云南昆明人,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国情调查与研究中心研究员,青少年与社会问题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首都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协同创新中心研究员,从事社会分层研究(北京 100732)。

原文出处:
黑龙江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在中国面临劳动力短缺和人口老龄化前景的同时,青年劳动人口中既不就业也不就学的人数量在持续增长,它将进一步加剧老龄化社会问题和劳动力短缺现象。既不就业也不就学的青年人被称之为尼特,他们中的许多人在家“啃老”,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不同的尼特族群体不工作的主要原因有所不同,促进其就业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针对尼特族中的三个主要群体——低文化水平的已婚育龄女性、县域社会青年和大学生啃老族,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促进其就业。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5 年 05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C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4937(2015)01-0093-07

       一、尼特族现象的兴起及其社会政策内涵

       近年来,中国老龄化趋势的发展以及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引发人们的一种担忧,中国社会即将面临劳动力短缺和社会保障负担加重等问题。根据一些经济学家的测算,2013年是人口红利消失的转折点,中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将不再增长,而所需要支持的抚养人口数量则在增加,这将对未来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重大负面影响[1]。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增加未来劳动力供给数量,是应对这一挑战的一种策略。而另一个更重要的应对策略是提高劳动力的生产效率,提升其劳动技能和人力资本。充分发挥青年劳动人口的生产效能,则是这种应对策略的重中之重。然而,在中国面临劳动力短缺和人口老龄化前景的同时,青年劳动人口中既不就业也不就学的人数量在持续增长,它将进一步加剧老龄化社会问题和劳动力短缺现象。“民工荒”和“招工难”现象持续了近十年之久,从广东等沿海发达省份向其他地区蔓延,从最初招聘农民工困难,到现在发展为私营中小企业招聘大学生也困难。目前的“招工难”并不意味着缺少劳动力,相反,大学生就业难使一些大学毕业生找不到满意的工作,而同时,许多不再继续求学的初中和高中毕业生也游离于劳动力市场边缘,长期没有稳定工作。这些年轻人形成了一支数量庞大的既不就业也不求学的队伍,他们或者依赖父母供养,或者靠投机取巧、坑蒙拐骗维持生计,这批年轻人既给父母家庭带来经济压力,同时也成为社会的沉重包袱。

       在国际学术研究领域,对既不就业也不求学的青年人有一个专门的称谓——“NEET”,它是英文“Not in Education,Employment,or Training”的缩写,其译意为“既不工作也不在学校学习或参加进修培训”的青年人。①“NEET”中文译为“尼特”,而“NEET”们(NEETS)则译为“尼特族”。这一群体人数增长而成为一个社会问题,最早在英国和日本社会受到关注,②随后成为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一个社会问题,许多国家的政府在统计青年失业率时也定期统计尼特族在青年人口中的比例,在制定就业政策、人力资源政策、社会福利政策等社会政策时,尼特族青年都成为政策关注的重要目标人群。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ur Organization)发布的《2013年全球青年就业报告》中列出经合组织34个国家15-24岁人口的历年尼特族比率,把它作为分析青年就业状况的重要测量指标。与此同时,尼特族现象也向发展中国家蔓延,国际劳工组织的上述报告发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尼特族比例持续在较高水平,特别在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全球性的青年失业问题导致尼特族现象成为一种全球性的问题。

       尼特族在中国被称之为啃老族,最初只是在某些地区和某些特殊群体中出现的个别现象。20世纪90年代,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一些富裕农村,一些家庭经济状况较好(由于村集体提供较高分红、家里有房屋出租或父母海外打工寄钱回来等情况),但文化水平较低的青少年长期无所事事,既不读书也不就业,时常街头滋事或赌博吸毒,成为当地社会管理的一大难题。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部分家庭条件较好的毕业生不愿意从事不喜欢的工作,待业在家,依靠父母供养,啃老族一词最初就是针对这些毕业生的称谓。近年来不就业也不读书的啃老现象已经跨越了局部地区成为全国性的现象,大众媒体对这一群体有许多报道评述,引发社会公众对这一现象的关注。不过,中国社会公众对这一问题的认知仍停留在“啃老”行为是道德范畴和个体层面的问题,人们谴责子女“啃老”而增加父母经济负担,认为这是不符合社会道德的,会给家庭带来许多问题。人们还未充分意识到,大量的年轻人不就业也不就学会给未来的经济发展和社会保障带来沉重负担,这些不就业也不就学的“啃老”青年所带来的不仅仅是“啃”父母的问题,他们也在“啃”社会。尤其重要的是,目前社会政策的制定者并未对这一群体及其规模增长加以足够关注,地方政府更多关注企业招不到工人的问题,中央政府更多关注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难问题,而大量的、离开学校长期不就业的青年人并没有成为社会政策的目标人群。至今为止,政府部门对于这一群体的数量和人员构成缺乏统计,对于这一群体的专门研究分析也较少。本文基于全国性的统计数据和抽样调查数据,尝试对这一群体的数据规模及增长趋势进行估计,了解这一群体的构成和现状,分析青年人成为尼特的原因,提供相应的社会政策建议。

       二、中国的尼特族数量

       国际劳工组织发布的《2013年全球青年就业趋势报告:风险中的一代》列出了34个OECD国家2000-2010年的15-29岁年龄人口中的尼特族比率(参见表1)。其中,2010年有6个国家的尼特率超过20%,22个国家的尼特率在10%-20%之间,仅有6个国家的尼特率低于10%。这充分显示出尼特现象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2010年的尼特率与2000年相比(或与第一个统计年份相比),有一半的国家(17个国家)的尼特率有所上升。与OECD国家相比,中国的尼特率在2000年是比较低的,但2011年和2013年则是比较高的,而且2000-2013年期间尼特率的增长十分惊人,增长了11个百分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