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经济特区再发展的三大优势

作 者:
钟坚 

作者简介:
钟坚,男,1965年生,法学博士,现为深圳大学特区台港澳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撰写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撰写出版个人学术专著《大试验——跨世纪的中国经济特区》一部,参加撰写出版学术著作10多部。深圳大学特区台港澳经济研究所 邮政编码:518060

原文出处:
特区经济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7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国经济特区如何适应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从现实出发,利用发挥比较优势,加快转型和升级,寻求新的突破和新的发展,这是关系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问题。

      一、顺应和发挥后发优势

      “经济特区”的称谓是我国的首创,因为在我国建立经济特区之前,世界上还没有这种叫法。然而,经济特区的问世,却已有大约百年的历史,尤其是本世纪60年代以来,在世界各国蓬勃发展,至今风靡不衰,成为本世纪最引人瞩目的经济现象之一。首先,经济特区的发展已超越自然地域范围的限制,它已从西欧扩展到世界五大洲,除大洋洲外,亚、非、欧都各有100个以上各种类型的经济特区。其次,经济特区的发展已超越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无论是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还是准工业化国家,抑或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都辟有经济特区。再次,经济特区已超越社会经济制度的限制,无论带有浓厚前资本主义色彩的国家,还是资本主义国家,抑或社会主义国家,也都相继兴办了各类经济特区。

      我国的经济特区,在世界经济特区发展史上还属“小字辈”,它与最早出现的自由港、自由贸易区一类经济性特区相比,设区时间相差七个多世纪;与第一代出口加工区的诞生时间相比,迟了20年以上;与一些综合性特区的问世相比,也迟了十多年。这一历史时间差,既使我国经济特区从兴办的那一天起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与竞争,又为我国经济特区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后发机遇和优势。我国经济特区作为世界经济特区群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世界经济特区发展的继续和延伸。作为后创办起来的我国经济特区,如果沿着世界经济发展的自然演进之路自己慢慢摸索再走一遍,必然会丧失历史提供的后发机遇和优势。因此,如何利用后发机遇,把后发优势转化为后发效应,在高起点上实现超常发展和后来居上,是我国经济特区面临的重要现实课题。

      首先,应该遵循世界经济特区发展的一般共性。“经济特区”的称谓是我国的叫法,在国外,经济特区的名称五花八门,归纳起来,有贸易型、工贸型、科技型、综合型四种类型。中外各类经济特区,尽管其称谓、类型、功能和规模不尽相同,但与非经济特区相比,又有一些基本的共同特性和国际通行做法。这主要有(1)设区目的的经济性。各类经济特区的设立,无一不是以获取一定经济利益为目的;(2)特定区域的隔离性。独立的特殊经济区域是经济特区独特的地理特征;(3)经济政策的特殊性。经济特区“特”在实行不同于一般地区的特殊政策与管理方法;(4)经济活动的开放性。其往往是一国之内最为开放的地区,表现为经济活动的自由性和外向性。我国经济特区尽管在称谓、设区背景、设区目的、功能和社会性质与国外的经济特区有所区别,如我国经济特区的功能不仅具有外国经济特区的一般功能,还有自己的特殊功能:一是在全国的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为全国改革开放提供实践经验;二是为祖国和平统一事业作出贡献,通过兴办经济特区,促进港澳地区的繁荣稳定,促进台湾海峡两岸经济交流合作,最终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但作为世界经济特区群体中的重要成员,也就应该具有和合乎上述这些共性。因此,在有关经济特区建设的政策设计和执行中,我们既要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但也不应该悖离这些世界经济特区发展的共性,否则,我们的认识和工作就会出现偏差和失误,特区开发和建设所取得的成效就要打折扣。反观我国目前五大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成效差异,原因固然有多方面,但是,与世界兴办经济特区的一般惯例和共性衔接的差异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在开发和建设经济特区中,切勿片面强调自己的特色,而舍弃了经济特区发展的一般共性,而应该在与世界经济特区的一般共性和惯例衔接上下功夫,即在遵循世界经济特区发展的一般共性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创新和实现自我发展。

      其次,应该借鉴世界经济特区建设的基本经验。世界经济特区从问世至今,已有多个世纪的历史。无论是传统欧洲式的经济特区(自由港、自由贸易区)、美国式的经济特区(对外贸易区),还是现代经济特区(出口加工区、综合型特区、科技型特区),它们在各自的发展中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有:(1)重视区位选择;(2)制订合理的优惠政策;(3)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4)制订发展规划;(5)提供法律保障。作为后发展的我国经济特区,如放着国外的现成经验不用,事必自己探索,就会事倍功半,丧失机会,耽误时间。从我国五大经济特区的开发和建设来看,其中有些特区为什么发展较慢,成效不显著。关键在于理论准备严重滞后,在特区创办之初,理论研究和准备几乎空白,特区建设匆匆忙忙,除了先实行优惠政策外(其中有些政策因为不了解国外的情况,导致制定上的不完善,还让别人钻了不少空子),少有理论准备和政策选择,导致特区建设的摇摆不定,前后不一和诸多问题的出现。从目前来看,这些状况尽管有所改善,但同特区在全国的地位、承担的历史任务和实践发展来看,理论研究状况仍是极不相称的,还处于滞后状况。因此,经济特区要进一步发展,就应该注意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地兴建经济特区的通行做法和成功经验。只有这样,我国经济特区的发展才能减少失误,少走弯路,事半功倍,发挥后发优势。

      最后,应该顺应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趋势。世界经济特区发展至今,正处于勃兴和发展阶段。从量上来说,兴办经济特区的国家和地区越来越多,兴办的数量也日益增多,因此,经济特区发展的竞争将会越来越激烈;从质上来看,不少国家或地区的经济特区正在进行重组升级,向科技型、综合型、多功能方向发展。这对于刚举办经济特区才十多年来的中国而言,至少可以得到以下启示:(1)经济特区是世界各国各地区经济发展长期采用的有效形式,而对于我们来说,经济特区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还有相当大的余地,现在讨论创办只有十多年的五个经济特区要不要继续存在和“特”下去的问题是短视的。而要根据世界经济特区发展趋势和要求,使特区优势从低层次的单纯政策优势向高层次的整体功能优势转化,增强特区的对外竞争和吸引力,再创特区的国际比较优势,以利于在国际竞争中处于有利位置。(2)经济特区应该在现有发展基础上,抓住国际经济调整的机遇,通过产业政策加快经济转型与升级,使产业结构由以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转变,增强经济特区外向发展的吸引力的扩张力,以利于在国际参与中处于有利位置。(3)我们不仅要把现有的五大经济特区继续办好,而且应该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再举办一些经济特区。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大国来说,五个经济特区的数量明显偏少,而且布局不尽合理。经济特区的布局少而集中,不仅会扩大地区间的经济差异,也会给特区自身的幅射功能带来极大消耗。美国的国土面积比我国小,但其经济特区将近300百个。新加坡国土面积只600多平方公里,但其建立出口加工区达二十几个,其中最著名的裕廊工业区占地相当于国土面积的1/10,非洲的毛里求斯面积只有2000多平方公里,其出口加工区的数量就达到90多个。从大多数国家的经验来看,利用数量较多的经济特区来带动经济的快速发展已成为一种较为普遍的有效做法。通过设立经济特区,促进内陆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在世界上也不乏其成功之例。如菲律宾的巴丹、巴西的马瑙斯等。因此,我们应当选择中西部一些重要地方创办新的部分经济特区(甚至可以让出国内市场为政策代价,办成资源开发型的经济特区)。通过开放开发,大量引进国内外资金技术,培植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增长点,摆脱贫困,实现经济起飞,以尽快解决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