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开发区:不但做到最大,而且做到最好

作 者:

作者简介:
满学杰 穆福田 本刊记者

原文出处:
瞭望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7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编者按:对外开放在中国愈来愈大范围内深入推进的时候,开发区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作用是否随之淡化?一度在全国遍地开花而后又迅疾由热趋冷的开发区,是否在很多人心目中只意味着零星项目伴随着大片撂荒的土地?天津开发区作为全国开发区当之无愧的佼佼者,以其足以骄人的成绩向世人表明:开发区不仅依然是对外开放的热土,而且也是推进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它的许多做法和经验很值得我们大家品味。

      今年10月下旬,世界出口加工区会议首次在中国举行,地点选择在天津开发区。来自世界各大工业园区的100多名代表亲眼目睹了这里神话般崛起的高新技术企业和现代化工业城区,亲身体验了这块土地上蕴藏着的那种蓬勃向上、不可抑制的内在力量。世界出口加工区联合会议主席留下了这样一番话:天津开发区在这样短的时间内,取得了如此辉煌的业绩,不仅是中国的骄傲,在世界出口加工区的历史上也是罕见的。其独特的魅力和巨大的成功将对世界工业园区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这个评价绝非是出于对东道主的礼貌而作的溢美之词。据国务院特区办联网统计:曾多次包揽全国开发区十数项经济指标第一的天津开发区,今年以来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又遥遥领先于国内其它开发区:工业产值突破430亿元,是继其后而名列全国第二、第三的开发区的工业产值总和;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35亿元,列全国第一;年创利税近80亿元,年吸引外资18亿美元,累计吸引外资超过75亿美元,列全国第一;年出口创汇14亿美元,累计出口创汇40亿美元,列全国第一……并且,迄今为止,全区已批准三资企业总数近3000家,其中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的大项目达144家,超1亿美元的有近10家,投资10亿美元,年产值过140亿元的摩托罗拉(中国)公司不仅是天津开发区最大的外资企业,也是全国最大的外资企业之一。

      上述数字表明天津开发区不仅是中国最大的开发区,也是效益最好的开发区。那么,他们何以会有这样骄人的成绩呢?天津开发区管委会主任皮黔生向记者揭示了其中的奥妙。

      以“三为主”的发展战略,构筑合理有序的经济格局

      1984年底作为我国首批国家级开发区之一的天津开发区,选址在天津滨海地区临港地段,没有青山绿地,只是一片盐碱荒滩。但这里距中国北方最大的外贸口岸——天津港只有5公里,距天津国际机场只有30公里,京哈铁路沿区而过,公路网四通八达。如何把得天独厚的交通环境、有限的资金,尽快地转化为生产力,并加速溶入国际经济的大潮中去,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工业园区,成为开发区管理者们面临的首要问题。

      在随后的几年中,天津开发区从中国国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矢志追求、探索着中国工业现代化的可行之路,并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完善。在1988年举行的全国开发区工作会议上,天津开发区首次提出“三为主”的发展战略。即开办项目上以工业项目为主;吸引资金上以利用外资为主;产品销路上以出口创汇为主。这一战略一经提出,即被国务院特区办首肯,并在全国的开发区中产生了巨大效应,成为指导全国开发区建设的宗旨之一。

      国务院特区办主任葛洪升在前不久纪念邓小平同志“开发区大有希望”题辞10周年座谈会上,高度评价“三为主”的战略。他认为,从中国国情出发,发展生产力就要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在现阶段首先要促进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和科技水平的提高,这是我们办开发区的宗旨和出发点,也是经过我国开发区正反两方面经验所证明的正确指针。

      天津开发区12年的发展历程,也是“三为主”的发展战略从总结到完善、再到不断被赋予创造性内涵的过程。在以工业为主的方针中,又赋予了以发展高新技术项目为主的内涵;在吸引外资为主的方针中又融入了辐射和带动周边国有企业共同跨入世界先进经济行列的内涵;在以出口创汇为主的方针中又增加了不断扩大国有企业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创汇能力的内涵,使“三为主”的战略更趋完善,更具生命力。在这种创造性发展战略指导下,天津开发区的工业结构逐步走向合理有序,形成了以移动通讯设备、电子计算机、半导体元器件制造为代表的电子产业群;以工业用酶制剂、人工胰岛素和饲料添加剂为代表的生物工程产业群;以数控机床、汽车零部件、大型机加工设备为代表的机械产业群;以食品、饮料为代表的食品产业群。这四大产业群的工业规模、科技含量、市场占有,在全国均属领先地位。

      土地开发的成功探索,走活创新机制头招棋

      皮黔生认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开发区必须在探索新的经营机制方面领先一步。说到这点,不能不提及天津开发区在土地开发模式探索上的神来之笔。他们走出了一条从借贷开发到滚动开发,再到融资划片开发这样一条投入少、产出高、效益好、有后劲的新途径。

      开发区创建伊始,面对茫茫盐碱荒滩,天津开发区不要国家财政拨款、靠借贷开发实现了开发区的良好起步。从1985年至1988年,天津开发区依靠3.2亿元开发性贷款,初步完成了3平方公里起步工业区和1.2平方公里生活区的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摆上了第一批项目。

      从1989年至1992年,随着项目的不断进入和企业开工投产,天津开发区有了自己的土地费收入和财政收入。他们把这两部分资金捆起来使用,优先用于土地的再开发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逐步实现了边投入、边回收、边开发的良性循环。4年间,全区累计使用资金6.3亿元,开发了4.4平方公里土地。这一开发模式使天津开发区即使在治理整顿、资金短缺的情况下,仍然保证了大规模利用外资所必须的土地开发速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