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出商贸特色应成为厦门特区二次创业的战略重点

作 者:

作者简介:
李文溥 厦门大学经济研究所

原文出处:
福建论坛:经济社会版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7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九十年代初中期,我国经济学界就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特区发展前途问题展开一场大讨论。它是继八十年代初“要不要办特区”,八十年代中期“特区能不能办好”之后的有关特区问题的第三次大讨论。这场讨论虽因个别人的文章而引发,但其真正背景却是:经过十几年的探索,我国终于确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它使长期以来一直是作为计划经济中的“飞地”的经济特区面临着新的战略抉择:在从创办时的“旧体制外”走入“新体制内”的同时,如何继续保持自己的经济发展优势。本文拟结合厦门特区的发展战略问题作些探讨。

      一

      分析经济特区在市场经济新体制下的发展前景及发展战略问题,有必要对因在全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扩大对外开放,而产生的特区政策调整问题作些分析。

      1.特区政策在新体制下的地位问题。在讨论中,一个共同关心的问题是特区政策在新体制下的前景。主张特区不能再特的论者认为:所谓特区的优惠政策,实际上是一种经济特权,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央政府是市场竞争规则的制定者与监督者,不应带头破例对某些地区实行优惠政策或提供垄断。因而,必须取消特区的优惠政策。而特区的一些同志则担心:一旦取消了特区的现行有关政策,特区还能特下去吗?

      所谓特区政策,实际上包含三个部分:一类是体制政策;另一类是与国际市场衔接的外商投资政策;第三类是国家的扶持政策。特区政策中的大部分是适应市场经济及对外开放的基本要求的,因此,我国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这些政策主要是向全国推广而不是取消的问题。只有少部分,主要是国家的扶持政策以及某些进口关税政策是要取消或调整的。

      2.特区政策调整之后,是否将使特区失去它曾拥有的优势?认为特区不能特或特区不特的观点,更多地把特区已有的优势归结为政策优势。事实并非如此。相反,特区政策的主要部分向全国推广,从优惠制向普惠制发展,它不仅说明中央兴办经济特区的决策和政策是成功的,符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方向,而且在实践上对特区也是有利的。因为,它彻底地结束了在兴办特区必要性问题上的意识形态上的无谓争论;它使经济特区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不再有因为外部环境的压力而停滞甚至中途夭折的危险。从长远的角度看,以市场机制为运行基础的经济特区是不能寄生在以计划经济为主的经济运行环境中的;它使经济特区彻底摆脱了外部体制环境的羁绊,从而可以放开手脚地发展市场经济,更好地按照国际经济惯例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与国际经济竞争。

      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经过十几年的超前发展,构成特区经济优势的各种成分的作用大小也在变化。政策优惠仅仅是经济特区优势中的一部分而已,而且,随着特区经济的发展,它的作用在逐步降低,逐步让位给特区在十六年改革开放中形成的自身优势: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而言,由于较早地实行较高层次的对外开放,由此而较早地实行了市场取向的改革,经济特区的经济运行已经较多地按市场经济的方式进行,旧体制因素的影响相对微弱。它主要体现在:(1)市场体系已经基本形成,不仅商品市场,而且要素市场尤其是劳动力市场已经初具规模。市场就业已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市场供求对大部分企业的工资确定起决定性影响;(2)形成了较适应市场经济运行要求的多元产权结构。以外资企业及民营企业为代表的独立市场主体在特区经济中占较大比重,促进了特区市场体系的发展及与国际市场的联系使特区经济运行机制迅速市场经济化,推动了国有经济的改革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的转换;(3)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度相对较小。由于国有企业的比重较小,因此,尽管特区也有部分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好,但对特区经济发展的影响较小,而地处特区,各方面的有利条件和机会较多,使特区国有企业改革的难度要相对小于内地;(4)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有了较大转变。由于独立市场主体占较大比重,经济的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特区政府的经济管理方式较早地向国际通行的市场经济的一般规范靠拢,政府管理市场经济的能力较强;(5)财政收支结构较合理。因独立市场主体的比重较高,特区财政收入已主要来源于各项税收,进入九十年代,财政支出尤其是财政投资支出已逐步转向公共投资支出,特区财政已经较接近于市场经济中的公共财政结构;(6)建立了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良好基础。特区在其十六年的发展过程中,已经与国际市场建立了相当密切的联系,建立了一批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竞争力的企业或企业集团,拥有一批较熟悉国际经贸业务的专门人才,特区的投资环境无论是从基础设施或制度建设角度看,仍然是世所公认的目前中国最佳投资地区。这使特区在中国实行全方位开放的形势下,站在发展开放经济的较高起点上;(7)产业结构新,历史包袱较小。特区经济基本上是白手起家,因此,新兴产业比重较高,夕阳产业较少。调整产业结构的成本相对较小;(8)社会公众的市场经济意识较强。显然,这些优势并不因为特区政策的局部调整或推广而随之消失,相反,它们将随着特区市场经济体制的规范化,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深化而不断增强,成为特区经济发展最强有力的后劲。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