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经济特区与香港平稳过渡

作 者:

作者简介:
杨世国 深圳市委讲师团

原文出处:
特区企业文化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7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随着1997年7月1日的临近,深入探讨和充分发挥深圳特区对香港平稳过渡和繁荣稳定的促进作用,是摆在我们面前一项紧迫而又重大的课题。

      九七香港的平稳过渡和九七后香港的繁荣稳定,从根本上说要靠祖国的繁荣稳定。深圳是与香港接壤的唯一城市,它的特区地位的确立,正是出于1997年香港的平稳过渡和保持香港的繁荣稳定创造有利条件这一考虑。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深圳经济特区对实现香港平稳过渡和保持香港繁荣稳定,已经具有着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铺就了深港经济合作的坦途,使两地的经济关系日趋密切,为香港的平稳过渡和繁荣稳定奠定了经济基础。

      深圳经济特区的建立与其实行的对外开放、引进外资的特殊政策,是深港两地从单纯地缘关系向经济合作关系演变的契机。深圳这个“窗口”一打开,正好与香港经济的调整转型及香港加工业的转移趋势相吻合,于是深圳理所当然成为港商北上投资的首选地和第一承接点。15年来,香港在深圳直接投资项目累计达13000多个,实际投入资金80亿美元,占深圳市境外投资的80%。这些投资、合作对香港繁荣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第一,促进了香港的产业升级。随着香港劳动密集型产业、制造业大举移至深圳、华南,制造业在香港经济中的比重大幅下降,1992年制造业产值占GDP比重仅为13.25%,雇员占23.3%,这使香港由一个制造中心逐步转变为一个服务中心。第二,深圳成为香港低成本、高利润产品加工的主要“后厂”,香港成为接收订单、销售产品的“前店”,在国际市场上处于有利的竞争地位。第三,深圳成为香港与内地经济联系中的重要桥梁和纽带,香港通过深圳吸收了大量的转口货物,从而奠定了香港成为国际贸易中心和最大转口贸易港口的基础。第四,深圳已是香港转口货物的重要市场和重要来源地,深圳外贸出口商品85%的货物由香港中转。

      在香港对深圳直接投资的同时,深圳也对香港进行投资。目前深圳驻港企业70余家,投资近30亿港元。深港两地的相互投资,形成了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的相互依存关系。两地从当初单纯“前店后厂”的合作关系,发展成为唇齿相依、互利互补、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合作关系,促进了两地的繁荣发展,也造就了香港与深圳、与珠江三角洲、与内地联在一起的经济纽带。

      (二)深圳经济特区的发展,缩小了深港两地经济差距,在城市功能、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等方面为香港的平稳过渡和繁荣稳定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16年前,香港已是一个经济发达的国际大都市,而深圳则是贫穷落后的边陲小镇,两地巨大的经济落差和生活的贫富悬殊,使深圳无法从经济上、从与香港的关系上去讨论它的价值和地位。深圳成为经济特区后,出现了连续十多年经济高速增长的奇迹,在培育自身功能、增强对国内外吸纳力和辐射力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就:

      第一,深圳已成为外向型先进工业基地。目前已有18种产品成为我国主要的生产出口基地;1995年工业总产值达798亿元,其中高新技术工业产值占21%;多年来,工业品出口值一直占工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

      第二,深圳已是一个开放型金融中心。随着国家专业银行企业化、商业化改革步伐的加快,资产风险管理办法的推行,银行运作与国际市场相对接;几家地方商业银行已成为在国内颇具影响力、效益甚佳的金融企业;已有48家外国银行在这里设立了分行或代表处,50多家香港和海外证券商成为深圳B股的承销商和经纪人。

      第三,深圳已成为区域性港运枢纽。已拥有8个商业港区、24个万吨以上泊位,港口年吞吐量3000多万吨;拥有全国最大的陆路交通口岸、全国四大繁忙空港之一的深圳机场及全国第一条准高速铁路,构成了四通八达的海陆空交通运输网络。

      第四,深圳已是一个辐射性国际商埠。随着深圳工业、金融、交通以及旅游的发展,城市各方面服务功能日臻完善,深圳特区已由兴建初期单纯的“购物天堂”,发展成为海内外客商云集的大商埠。

      总之,经过15年的开放发展,深圳的工业基地、金融中心、港运枢纽三大功能日渐形成,开始了与香港口岸、交通、能源、通讯等城市基础设施的对接;基本具备了与香港国际性金融、贸易、运输、信息中心等功能互补的条件;深圳机场、港口为香港起到了辅助和补充的作用;两地形成日益紧密的人流、物流联系;在鲜活产品供应、水电供应、跨地区居住、旅游等方面,两地也形成了日益密切的依存关系。

      (三)深圳经济特区率先进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探索,在经济体制、市场体系和运行机制等方面为香港平稳过渡、繁荣稳定奠定了“一国两制”衔接部的基础。

      随着1997年香港的回归,深圳经济特区将是实践“一国两制”最早的街接部。这个衔接部能否在内地和香港之间充分发挥衔接、桥梁的作用,不仅直接关系到“一国两制”战略构想的实施,关系到香港的繁荣稳定,而且也为我国今后处理澳门和台湾问题提供了借鉴,起到特殊的示范作用,并产生深远的影响。

      深圳经济特区建立15年来,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按照国际惯例进行许多经济体制改革,如试行股份制,实行招标投标,拍卖土地使用权,建立保税区,开放生产要素市场、证券市场以及外汇调节市场,建立市场中介组织,允许开办外资银行,改革口岸管理体制等等。所有这些改革,初步奠定了深圳经济特区“一国两制”衔接部的基础:第一,深圳已成为香港国际资本、技术、信息向内地转输的“直接通道”;第二,深圳已是中国产品、企业走向国际市场的主要桥梁和基地,成为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连接点;第三,深圳经济特区内以引进外资为主,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国有经济为主导的“混合”型所有制结构;第四,在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上,也初步与国际市场对接。深圳经济特区已在内地与香港的联系中,发挥着重要的衔接桥梁作用。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