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企业宏观管理与增创经济特区新优势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运源 中山大学港澳研究所副教授

原文出处:
沿海新潮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7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我国国醚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九五”计划和2010年的远景目标纲要明确指出:“经济特区要增创新优势,更上一层楼。要改善环境,拓宽领域,引导投向,优化结构;增辟融资渠道,加强国内配套。”实现“扩大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水平”。这宏伟发展计划的实施,无疑给正在发展中的经济特区赋予了更重要的历史任务。据此,本文通过分析经济特区外商投资企业宏观管理的某些状况,探讨新形势下增创特区“三资”企业管理新优势的问题。

      一、经济特区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及其主要特点

      (一)外商投资企业逐步发展壮大,经营绩效日益明显

      十多年来,经济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合资、合作和外商独资企业),随着我国经济特区整体社会经济的发展日益得到成长和壮大,在先期建立的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特区,外商投资企业的产值的比重已经占到整个特区工业总产值的五成以上,成为经济特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1995年厦门市“三资”企业的数量比上年增长47.73%,而所实现的产值已占到全市乡及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73.2%(1994年为68.5%),据广东省外经委有关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截止1995年底的累计,深圳、珠海和汕头共批准举办外商投资企业21934家,其中深圳13217家,协议投资额达201.51亿美元,实际投资额66.61亿美元;珠海4469家,协议投资额79.83亿美元,实际投资额23.59亿美元;汕头4248家,协议投资额61.06亿美元,实际投资额26.86亿美元。据1995年的统计,在厦门已开业的2381家外商投资企业中,生产型的占了70%。“三资”企业的盈利面达90%,增资扩大的企业有127家,增资额达7.16亿美元。(引自1996年4月全国特区工作会议资料)截止1994年底的累计,海南经济特区已办理工商登记的外商投资企业达8200家。另据《海南日报》1996年5月2日载,今年第一季度海南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总值,对比上年同期增加30%。

      (二)主要特点

      1.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与特区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大体适应的市场体系。众所周知,特区的外商投资企业对经营运作活动需要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因其生产资料和产品的销售既需要依靠国际市场,同时也需要国内市场,这是外商投资企业发展外向型经济必须具备的重要条件。为适应特区这类企业发展的需求,经济特区率先进行了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完善,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目前我国五大经济特区生产资料除农药、化肥、煤等少数商品外,绝大部分放开由市场调节,至于消费资料的市场方面,已全部放开。同时逐步完善了诸如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信息市场、技术市场、房地产市场、期货市场、金融市场等各种市场体系,而且,市场管理也先后实行通过建立和完善有关市场法规进行卓有成效的必要监督、协调与管理。总之,通过10多年来的建设,初步为特区社会经济发展主要组成部分的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了比较完善的市场体系,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2.率先为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引起举世瞩目的反响。经过十多年的实践,外商投资者在中国境内进行经营运作活动中,普遍强烈反映有程度不同的政策歧视,内外企业不能在同一起跑线上起跑,对内外企业厚此簿彼的案例时有发生,这不能不在一定程度影响到我国特区吸引外商投资的规模与效益等问题,因此这方面如何按国际贯例办事,对特区今后发展关系重大。深圳、厦门经济特区在这方面又率先实施“国民待遇”的第一个吃“螃蟹”的试验。例如深圳从1996年初开始,率先为外商投资企业试行国民待遇的政策,(1)主要包括A.开放外商投资企业部份产品的内销市场,对特区外商投资企业生产的技术先进、替代进口的产品不作内销比例;B.取消“三资”企业部分产品原料采购国产化比例的规定;C.对实行上述政策的“三资”企业相应调整税收政策;D.对外商开放进出口贸易;E.在特区内对外商贸易开放商业批发、零售业务;F.试办外资国际旅行社,允许其开展国际旅客的中国境内旅游服务,以及按外事规定许可的中国公民的国际旅游服务业务;G.放宽信息服务限制;H.对特区内外国公民的服务价格实施国民待遇。厦门特区也颁布了“放宽内销比例、实行‘市场换技术’、适当延长经营期限和扩大经营范围、放宽合作比例、试办投资公司、扩大外商投资流通领域等八大方面对外商实施国民待遇的规定。这些率先进行的给外商投资者于“国民待遇”之政策的试验,引起强列反响,使中外投资者刮目相看。

      3.在协作经营中再创辉煌。在经济特区早期建立起来的外商投资企业,多数为个别企业本身的“独立”作战,实践证明这样成本高,难于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近年来随着经济特区对经济环境进一步改善,外商投资企业加强了上游、中游和下游企业的协作,合力“结网捕鱼”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取得良好的经济效果。例如,在1995年,工业产值已占到整个工业总产值73.2%的厦门外商投资企业,不少采取协作网(带)以一带二连三的网络式经营,这种新的经营方式形成紧密的分工协作体系,既降低了企业的生产成本,取得较好的效益,又促进了协作网(带)中较大规模运作的良好整体构架的逐步形成。(2)

      4.台湾资本进入特区进行举办投资企业的比例逐步增大。近年来台湾资本是继港澳资本之后进入经济特区的主要投资者。据资料显示到1994年底,在广东的三个特区举办台资企业达521家,占同期特秦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4.6%,同期在海南特区的台资企业达到902家;而到1995年8月底的统计,台资企业在海南特区已达到1061家,合同投资额达到10亿美元。(3)到1994年3月为止,在厦门共引进台商项目933个,其中投产开业的占6成。而到1995年底为止,厦门(全市)已投产的台资企业增加到近千家,台资企业的工业产值约达百亿元,产品出口值已超过10亿美元。(4)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