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特区社会意识形态观念的嬗变及其效应

作 者:

作者简介:

原文出处:
理论学习月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7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由经济、政治、文化互动而催生的社会转型进程中。这场由改革开放所引发的社会巨变,犹如时代春潮涌动,在人们的心灵、意识深处唤起如涛的回声,观念变革成为一个时代的共有话语。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试验区”、“窗口”,在社会转型中率先跨出一步,特区人的心理、观念尤其是意识形态观念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并对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产生巨大的效应。

      (一)经济特区社会转型与意识形态观念的嬗变

      美国未来学家约翰·奈斯比特对现时代有这样一段描述:“我们生活在一个关键的时代,处于新旧交替的两个时代的中间。虽然夹在这两个时代之间的时代是摇摆不定的。但是,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一个发酵的时代,里面充满了各种机会”。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这两个时代的交接处——由传统社会向现代化社会,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进程中。这种转型,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基本保证,以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通过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由传统的、落后的、封闭的、贫穷的社会向现代的、民主的、开放的、富裕的、文明的社会跃迁的进程。

      经济特区,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先行者走在“转型”的前列,经济的发展、体制的转轨、利益的分化、结构的重组、财富的增长、实践、交往和生活方式的变化、文化观念的更新…,显然,经济特区正在经历一场伟大的、全面的、深刻的整体性社会变迁。

      社会转型必然伴随、内蕴着思想观念的更新与转型,固有的思想观念必须革新调整才能适应新的社会环境和社会实践的需要,但思想观念具有相对独立性,它深深地根植于一个社会的、国家的、地域的、民族的甚至是村落的文化传统的积淀和历史流传中。一种文化观念一旦形成,便会以某种传统、习俗、情感、信念等文化心态和以某种宗教的、哲学的、政治的、伦理的、审美的理性化意识模式存在于特定时代的主体——人们的心灵深处,形成相对稳定的文化无意识和思维定势。因而,转型时期思想观念的革故鼎新比经济、政治的变革显得更为迟缓和滞重。但在另一方面,思想观念作为社会存在的反映,往往又能够透过时代历史表面的喧嚣把握社会变革发展的内在本质和规律,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因而又具有超越社会存在的品格。因此,它既可能成为社会变革、转型的障碍性因素,也可能是社会改革进步的创造性灵魂和精神先导,历史上具有前瞻性的社会思潮和文化观念的更新,往往是社会转型的催化剂。经济特区,在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历史进程中,不仅以经济的高速发展引起世人瞩目,而且以思想观念的急遽嬗变引起人们深刻的关注。初到深圳的人不仅会为拔地而起的现代化高楼大厦眩目,而且会被建筑工地上的“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大字标语震撼,在心灵深处回荡着新时代的跫音。

      特区社会观念的变化是全面、丰富、多层次的,但意识形态观念的变化是观念变革的主导和核心,它体现了特区社会观念变革的主旋律和基本走向,也是引起人们争议最多的一个内容。

      特区社会意识形态观念的变化,较为突出地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改革历程中诱生出特区人普遍的商品经济观念和市场意识,视市场、商品、金钱、竞争、致富为资本主义“洪水猛兽”的极“左”意识形态以及视逐利为“小人”行为的传统封建意识被人们所抛弃。这种以“以经济主义”、“物质主义”为特征的意识形态观念,在理论意识的层次上,表现为特区人对“生产力标准”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走向的理解、拥护和认同,在具体的观念层次上,表现为重实利、轻虚文、重实惠、轻理想的功利主义意识。

      2.中国社会在转型时期,政治与经济直接相关,经济变革首先必须借助于政治上的决策和保障。经济特区作为改革开放的“前沿”、社会转型的“先行者”对政治尤为敏感。

      在特区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政治最集中地反映了经济变革的要求,最直接为经济操作所用。对于政治问题、政治路线、方针、政策特区人更多的是把它放在经济发展、物质利益的实现的座标中加以理解和评判的。

      由于这种强烈的政治经济实用的倾向,使特区人对政治既持着相当的敏感性又存在着政治意识淡化的两极变通。特区是政治最热最敏感的地方,一举一动牵动全局,体现着改革方向。特区改革中的经济问题首先就是政治问题,不从政治意识形态上对特区的改革开放、市场化方向予以肯定,特区的改革开放、市场经济行为就没有合法化的依据。特区除了其地域优势外,经济改革先行的优势首先是政治的优势、政策的优势。这就决定了特区人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有特殊的敏感性,善于运用特殊的政策、政治优势来为经济服务,促进经济的改革与发展。邓小平同志的南巡讲话是对特区改革开放在政治上的支持和定性,特区人相当敏锐地把握、运用这种政治上的机遇和优势,掀起新一轮的思想解放和经济改革的旋风。但在另一个方面,由于对政治的经济实用的理解和运用,特区人对空泛的政治口号保持着相当的冷漠。

      在特区人的政治观念中,有强烈的“恐左”意识和“反左”意识。思想解放与“左”的思潮的冲突构成转型时期政治观念冲突的主线。“左”的思潮主要表现在以改革开放要问姓“资”姓“社”为名来否定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说,对办特区,从一开始就有不同的意见,担心是不是搞资本主义,深圳的建设成就,明确地回答了那些担心的人,特区姓“社”不姓“资”。特区人从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的成果和好处中深深体会到,如果不突破“左”的思潮、教条主义设定的禁区和框框,改革开放就迈不开步子,就没有特区今天经济的繁荣、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富庶。因此,特区人在政治观念上对“左”的观念、传统的教条主义极为反感,更加注重于从改革开放的实践中运用邓小平同志“三个有利于”标准来理解社会主义,来为自己的改革开放实践定性定位。在特区的政治意识中,邓小平同志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得到普遍、一致的认同。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当代中国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而经济特区正是这种思想体系的“试验田”、“检验所”。邓小平同志关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实践是真理唯一标准”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们当前最大的政治”的思想,关于判断姓“资”姓“社”的“三个有利”标准,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思想,关于改革开放胆子再大一点、思想再解放一点、步子再快一点的思想,既是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市场化转轨的思想先导、政治旗帜,又是对经济特区改革开放的政治权威性说明和合法性定位。因此,它必然伴随着特区改革开放的实践进程凝结生成为特区人最基本、最核心的主导性政治意识形态观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