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东新区持续发展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周林法 上海浦东开发杂志社

原文出处:
沿海新潮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浦东开发六年来大规模和高效率的投资,使经济持续高速增长,1994年国内生产总值比1993年增长28.6%,1995年又达到22%的高速度。与此同时,各项社会事业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由于历史的原因,社会发展基础较差,起步迟,暂时还跟不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党中央、国务院决策浦东开发开放的目标是要以浦东开发为龙头,带动长江三角洲乃至整个长江流域的经济发展,在本世纪末把上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浦东开发能否担负起如此重任,一个重要问题就是浦东开发一开始就必须注意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使之具有持续发展的条件和能力。

      持续发展概念产生于80年代。1987年,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WCED)在其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研究报告中首次将持续发展作为关键概念使用,从此在国际上得到广泛承认。在1992年的里约热内卢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持续发展更被提高到了全人类共同发展战略的高度。因此,研究和解决浦东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问题,不仅是浦东开发是否具有持续发展后劲的迫切现实问题,而且是一个具有人类共同发展战略背景的国际性课题。

      按世界环境和发展委员会的定义,持续发展意味着“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实际上意味着当前利益与未来利益的平衡,在发展中注意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基础,使之不受损害乃至得到保护。

      一般认为,实现持续发展的道路是通过教育和技术进步积累人力资本,以此来提高开发新资源的能力和资源的利用效率。因此本文拟从人力资源、环境、教育、科技等诸方面对浦东新区持续发展问题展开讨论。

      人力资源开发要进一步优化人才结构,提高人才素质

      据1994年统计,浦东新区总人口已达146.2万人,其中社会劳动者人数105万人,从105万从业人员的就业结构看,第一产业占4.43%,第二产业占59.0%,第三产业占36.57%。从浦东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应该说,劳动力总量是丰富的,劳动力产业构成也比较合理。但是,由于人口文化程度总体偏低,劳动力文化构成也相应偏低。

      人力资源是推动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第一资源,浦东新区要快速发展,尽早达到以外向型经济、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的国际一流水平,必须具备足够的数量和一定质量的劳动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然而,新区现有劳动力资源中人才数量明显不足,据1994年底新区劳动人事局组织的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专业技术人员仅占职工总数的13.59%,比上海市少6.12%,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754人,与上海市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806人相比,差52人。与国际大都市相比,则相差更远,如日本东京,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000人以上,新加坡、香港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人员也有1500—2000人。[①]

      为把浦东新区建设成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现代化新城区,需要大规模调整产业结构。调整的基本趋势是:加快发展金融、贸易等第三产业,迅速增加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着重发展高技术、高附加值、低物耗、低能耗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迅速与国际最先进的工业结构接轨;发展以都市型、生态型、出口型为特征的集约、高效的农业,在规模逐渐缩小的情况下,增加农业的附加价值。新区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就业结构也将随之不断优化,对劳动力构成和劳动者的文化技术素质将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因此,浦东新区人力资源现状无论在数量上、结构上还是素质上都存在深刻矛盾,制约着新区的开发建设。要走出人才资源瓶颈,宜通过下述四个途径解决:

      一、从海内外招聘人才,吸纳尖子,造就一支少而精、创造型的,能帮助解决问题的专家队伍。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科技因素越来越直接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各方面的条件下,那些受过高等教育,并且在一生中不断更新知识,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专家、学者,是新区产业结构调整中不可缺少的要素。新区应当从海内外招收有各种专业特长的三、四十岁的中青年尖子,在新区各重要岗位上服务,创造条件和氛围,使他们脱颖而出,成为开发建设新区各行各业的跨世纪领头人。

      浦东新区的经济是跨跃式的超常规发展,解决浦东新区人才短缺的结构性矛盾,也必须用非常手段。通常认为,引进和培养是解决人才短缺的两种基本手段。从浦东目前经济发展的趋势看,引进人才仍应该成为能解燃眉之急的有效方法。比如陆家嘴金融贸易区的功能发挥,有赖于15万左右银行职员入驻各金融机构工作,新区在短期内培养如此数量符合要求的银行职员,显然是力所不能及的,只有放宽政策,吸引海内外人才来浦东施展才华,才能满足浦东经济结构调整对人才数量和质量提出的需求。

      二、大力培养大中专学生,形成一支业务、技术骨干队伍。世界发达国家(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趋势表明,现代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创造型的智力劳动者,也需要大批应用型的智力劳动者,他们必须经过严格的大学或中专的专业训练。浦东新区近期内不必急于扩大大学本科及以上的高等教育,这部分人才暂时主要依靠浦西高校乃至全国高校培养和输送。然而大专和中专教育,则应该大力发展,以培养更符合浦东开发和建设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使之成为新区各行各业的骨干队伍。

      三、推行职业教育,不断提高操作型劳动者的文化素质。在新区这块人口稠密的农村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化开发,必须妥善安置土地被征用后的农民;来自全国各地的民工参加新区建设,工程完成后,也会有一部分人沉淀下来,成为浦东新移民。主要由这两部分人组成的操作型劳动大军,在新区产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亟需提高他们的文化技术素质。要开展各类岗位知识教育,强化职后教育,以普遍提高劳动者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