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深圳经济特区的历史功绩

作 者:
刘琳 

作者简介:
刘琳 中共深圳市委党校

原文出处:
岭南学刊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从创办经济特区的历史背景和经济特区承担的历史使命看深圳经济特区

      第一,特区是改革的试验场。我国的改革是在“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向“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过渡和经济形势严重恶化的非常时期开始的。所以改革的思想和理论准备不足。但是,面对那场内乱后国乏民困的严峻现实,不进行改革已经没有出路,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当时几乎谁也不知道怎么改,怎么走,只好“摸着石头过河”。深圳经济特区就是在这样的特殊背景下率先创办起来的。因此,深圳特区首先是改革开放的“试验场”。

      第二,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引进了大量的资金、技术、管理知识;打开这扇窗口,国人看到了外面的世界,强烈的反差,激发了“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观念,引发了“振兴中华”的呐喊。门户打开了,扩大了视野,使普遍存在的夜郎自大意识被击碎。当一个真实的世界裸露在我们面前,特区人决心改变三十年被实践证明是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陈旧模式,以开荒牛精神开始了艰难的创业。这种由于接触了国门之外的世界而激发的振兴民族、赶超发达国家的不甘人后的强烈愿望,是改革开放后带来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精神力量。

      第三,深圳经济特区试验的初步成功,引发了一浪接一浪的改革开放大潮,形成了全国改革开放的汹涌澎湃之势。1984年1月,邓小平同志视察深圳经济特区后,挥笔写下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经过几年的发展,深圳等经济特区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更加坚定了中央大力进行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决定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十四个沿海城市。1985年2月,党中央和国务院又决定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门、漳州、泉州三角地区开辟为沿海经济开发区。1987年,根据深圳产品百分之五十以上出口,外汇收支平衡,基本形成了外向型经济格局的情况,邓小平表示,现在我可以放胆地说,我们建立特区的决定不仅是正确的,而且是成功的。在总结对外开放经验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1988年初,党中央和国务院提出了我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进一步扩大了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经济开放区的范围,并把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环渤海地区的一些市、县和沿海开放城市的所辖县列为沿海经济开放区。4月,全国七届人大第一次会议审议了国务院提出的方案,批准设立海南省,划定海南岛为海南经济特区。1990年6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式批准上海市开发和开放浦东新区。为了推动沿边地区的改革开放,1992年3月以来,我国进一步开放黑龙江省黑河市、绥芬河市、吉林省的珲春市,内蒙古自治区的满洲里市、二连浩特市,新疆的伊宁市、塔城市、博乐市,云南省的瑞丽市、畹町市、河口市和广西的凭祥市和东兴镇等13个镇。1992年7月,国务院决定进一步对外开放重庆、岳阳、武汉、九江、芜湖等5个长江沿岸城市和哈尔滨、长春、呼和浩特、南宁、乌鲁木齐、昆明、石家庄7个边境、沿海地区省会(自治区首府)城市,以及太原等11个内陆地区省会(首府)城市。这是我国全面贯彻邓小平同志南巡的重要谈话和中央政治局会议精神,加快改革开放步伐的重要战略部署,是继沿海、沿边地区开放之后,我国在对外开放方面迈出的又一具有深远意义的重大步骤。

      由此,历经17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结束了由于多种历史因素造成的长期封闭和半封闭的状态,转向了开放型的经济,形成了沿海、沿边、沿江和内陆省会(首府)城市相结合的、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对外开放的新格局。

      二、从深圳经济特区改革开放取得的直接成果看,它不仅彻底改变了过去的贫困落后状况,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而且对原有的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改革,并将对经济运行机制实现彻底的转换

      建特区前的深圳,只是一个偏僻的小渔村。16年后的今天,深圳已发展成为一个颇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成就之一:在发展经济方面,高速度地发展了生产力。深圳市由原来以农业为主的宝安县为基础建立起来,工业基础薄弱,经济欠发达。1979年,全市只有224家小工厂,年工业总产值仅6061万元,财政预算内收入0.17亿元,出口贸易总额930万美元。经过十年的建设,到1989年,工业总产值达116.46亿元(80年不变价),预算内财政收入18.77亿元,出口贸易总额达21.74亿美元。“八五”时期,深圳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大中城市前列。1995年与1990年相比,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翻了两番,由171.67亿元增加到796亿元,年均递增30.4%;镇及镇以上工业总产值由209.12亿元增加到900.12亿元(90年不变价),增长了3倍,年均递增33.9%;进出口贸易总额由54.71亿美元增加到205.27亿美元,按可比口径年均递增20.3%,自1993年起连续三年居全国各大城市的首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71.45亿元,增加到300.39亿元,增长3.2倍,年均递增33.3%;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由21.7亿元增加到88.02亿元,年均递增39.1%。

      成就之二:进行了大规模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到1990年底,11年间,深圳累计完成基建投资200多亿元,城区面积由原来3平方公里发展到60余平方公里,建成一批具有相当规模的工业区、住宅区和水、电、道路、通讯等基础设施、文化教育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八五”期间,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五年累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22.18亿元,建成深圳机场、盐田港一期、妈湾电厂、平南铁路、平盐铁路、东深三期供配水工程以及城市环形快速干道系统等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城市面貌发生了巨变,总体投资环境进一步优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