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建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经验和问题

作 者:

作者简介:
陈永忠 四川省社科院工经所

原文出处:
中国工业经济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F14
分类名称:特区与开发区经济
复印期号:1997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一、开发区建设的主要经验

      1.政府支持,统筹规划,实行促进开发区发展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蓬勃发展,离不开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许多省、市把开发区建设作为政府的重点工作来抓,经常听取开发区工作汇报,并深入到开发区现场办公,帮助解决问题。开发区的建设还得到中央各部门的通力合作,无论是在政策的制定,还是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的支持上,都提供了良好的服务和有效的帮助。国家科委对开发区的发展作了统筹规划,成熟一个批准一个,截至1993年底,已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达52个。各地方政府从本地的实际和优势出发,因地制宜地制定了本地建设高新技术开发区的规划,选好目标,突出重点,办出各自的特色,形成了具有不同产业特色的开发区,并具有自己的支柱产业和拳头产品,以及有竞争能力的企业集团。中央和地方政府为了支持开发区的发展,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经国务院批准的优惠政策主要有:(1)开发区企业从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之日起,减按15%的税率征收所得税;(2)出口产品产值达当年企业总产值70%以上的,减按10%的税率征收所得税;(3)新办的开发区企业,从投产年度起二年内免征所得税;对新办的中外合资经营的开发区企业,经营期在十年以上的,经企业申请,税务机关批准,可从开始获利年度起,头两年免征所得税,免税期满后,纳税确有困难的,经批准在一定期限内给予适当减免税照顾;(4)开发区企业为生产出口产品而进口的原材料和零部件,免领进口许可证;(5)在开发区内可设立保税仓库、保税工厂,按实际加工出口数量,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产品税、增值税;(6)开发区企业出口产品除国家限制出口外,免征出口关税;(7)经批准可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内设立技术进出口公司,出口业务开展较好的企业可授予外贸经营权,根据需要,经批准高新技术企业可以在国外设立分支机构;(8)高新技术企业的商务、技术人员多次出国的,可简化手续,一次审批。此外,国家还在开发区进出口业务、资金信贷、价格、固定资产折旧、税收返还以及人才吸引等方面给予开发区各种优惠政策。各地方政府还在国家优惠政策外,特别是在土地开发价格、房地产经营、企业经营人员和科技人员生活安排等方面,给予开发区企业以更大的优惠。

      2.多渠道、多形式筹集开发区建设资金

      1993年7月以来,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紧缩银根,控制基本建设投资规模,在这种形势下,开发区的建设资金十分短缺。为了加快开发区的建设步伐,开发区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支持下,广开渠道,采用多种形式,积极筹集资金,进行建设。据初步调查,开发区筹集资金的方式达10多种。1993年52个国家级开发区共投资基建约130亿元,开发土地面积60多平方公里,新开工建筑面积1200多万平方米,竣工建筑面积近600万平方米。在新区建设方面,不少开发区紧紧把握开发区的六大功能:一是发展高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二是向传统产业扩散高新技术的辐射源;三是吸引外资、国外技术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四是深化科技与经济体制改革的试验区;五是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科研成果迅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示范区;六是体现现代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新城区。特别把握好现代文明新城区这一功能,认真规划。例如,青岛开发区利用CAD技术进行开发区规划和设计,使开发区在规划设计方面上了一个新台阶;株州开发区围绕“依托河东、创造条件、改善投资环境、加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坚持以规划为龙头,高起点;以道路建设为重点,高标准;以逐步配套为目的,进行了大规模的建设,目前3.78平方公里的城区已具雏形。大庆开发区发扬大庆人精神,基础设施、生产经营设施和综合服务设施大多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竣工,当年投入使用,而且工程优质率一直保持在70%以上,1993年开发土地2.5平方公里,完成各类建设35万平方米。威海开发区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累计开发建筑面积123万平方米,竣工41万平方米。郑州开发区累计开发达110万平方米。基础设施建设是建设好开发区的基本条件。

      3.深化改革,建立合理的管理体制和灵活的运行机制

      各地的开发区成立以来,在改革管理体制和建立灵活的运行机制方面,都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充分显示出开发区是综合改革的试验区。在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方面,开发区大力推进股份制试点,改革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促使高新技术企业面向市场,自主经营,平等竞争。成都、中山、海南、长沙、长春等开发区不仅推动区内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而且对开发区总公司也进行了股份制改革,理顺了开发区管委会和总公司的关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北京开发区截至1993年底,批准的股份制企业已达121家,长沙开发区各种股份制企业也达到120多家。在人事制度改革方面,开发区认真贯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创造出了一个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绝大多数开发区从管委会到区内的企业均打破了铁饭碗,实行聘任制、招聘制,并在职称评定、生活保障等方面提供了条件,广泛吸引了各类人才,推动了开发区的建设和发展。在分配制度方面,开发区打破大锅饭,按照责权利结合和按劳分配的原则,多劳多得,适当拉开差距,调动了职工的积极性。在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方面,有的开发区已取得了较大的突破,如大庆、株州、西安等开发区已开始实施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其他开发区正在制定措施,有的改革方案已出台。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在改变政府职能的改革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多数开发区管委会已从单纯管理型转变为管理服务型,建立起“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管理模式。

      开发区的综合改革,促进了开发区运行机制的转换和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目前,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开发区采用依托现有行政区划,授予省市级经济管理权限,一站式服务,一个章对外,一支笔审批的方式,极大地简化了办事程序;同时,在多数开发区内办起了自己的财税金融部门,融资渠道畅通方便,保证了开发区的资金来源。例如,株州开发区1992年实行大区域管理,不仅使开发区产业得到较快发展,而且城市建设、商贸以及社会经济等方面也有较为明显的发展;绵阳开发区1993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完善开发区管委会的职能,建立起“小政府、大市场”的管理体制,推动了开发区建设,转变开发区的运行机制;青岛开发区改革管理体制,统一规划建设,使开发区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优势互补;昆明开发区大力引入民营机制,使开发区充满活力。在改革管理体制的同时,不少开发区十分重视法制建设,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实施细则和各种管理办法,使开发区管理有法可依,有章有循。在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方面,开发区内的多数企业均实行“自愿组合、自筹资金、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经营机制,并逐步向产权制度股份化,资金筹集多元化,企业模式集团化,科研生产一体化,经营范围国际化的方向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