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我国各经济特区应选择何种发展模式,这是各特区亟待总结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就此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特区现行经济模式的总结和评价 我国经济特区是借鉴世界各国经济特区的经验创办的。世界各国经济特区的经济模式众多,特色迥异,但是根据其经济活动的基本特点,大致可以分为自由贸易型、出口加工型和综合型三种主要类型。 自由贸易型以减免税为主要的优惠政策,吸收外商、外资、外轮和各种商品,发展对外贸易和转口贸易,兼营出口加工业务,是一种以盈利为主要目标的流通型特区经济模式。 出口加工型以减免关税和所得税为主要的优惠政策,吸引外资直接在区内投资,生产和出口各种加工产品,是一种以工业收入为主要目标的生产型经济特区模式。 综合型可以生产出口产品为主,也可以发展商品贸易为主,同时发展工、商、农、牧、渔、旅游、金融等各项业务,其主要特点与出口加工型相似,但规模和经营范围比出口加工型更大,是一种多元化的特区经济模式。 我国各特区经济模式选择经历了一个摸索过程。1979年创办深圳蛇口工业区,就是按出口加工型的经济模式建立的。1981年,中国政府又确立4个经济特区分别选择两种经济模式:深圳和珠海为综合型,汕头和厦门为出口加工型,前两个特区面积较大,分别为327.5平方公里和6.81平方公里;后两个特区面积较小,分别为1.6平方公里和2.5平方公里。1984年汕头和厦门特区的面积先后扩大为52.6平方公里和131平方公里,建成综合型经济特区,1988年又确定了海南经济特区,这个特区面积3.4万平方公里,是我国面积最大的特区,作为大面积特区,其功能不能限于出口加工型或转口贸易或免税消费品市场,它必须办成多功能、多行业的综合性特区,其经济模式选择只能是综合型的。 我国特区选择综合型经济模式,是有其国际背景的,80年代亚洲地区出口加工型特区,已由兴盛时期迈入衰退时期,有些出口加工型特区已向综合型特区的方向发展,我国经济特区刚起步就选择综合型这种经济模式,符合世界经济特区的发展趋势。 我国经济特区担负的特殊历史使命,是特区选择综合型经济模式的决定因素。特区创办初期,我们参照国外的经验,把办特区的目的定为:出口创汇,安排就业,开发边陲。后来我们逐渐认识到,创办经济特区的目的,更重要的是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窗口”和“基地”作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路子,这是我国经济特区与世界其他国家经济特区的重要区别。 特区选择综合型经济模式,依靠外引内联促进经济开发,以工业为主兼营商业、对外贸易、金融、房地产、旅游业和农业。在面积广阔的地区内实行特殊经济政策和管理体制的综合性外向型经济特区,有利于广泛吸收外资,发展同内地的横向联合;有利于把特区建设和城市建设统一起来,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有利于进行各种改革探索。 特区至今已引进外资近400亿美元,约占全国引进外资数额的四分之一,由于大量集中地引进外资,10多年来,各特区经济增长速度都在10%以上,是全国经济增长最快的区域。在体制改革方面,特区在国资管理、干部管理、计划、金融、财税、劳动工资、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为全国经济改革提供了经验。在肯定特区现有经济发展模式的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应看到现有模式的不足之处,主要是各个特区都是综合型特区,都以工业为主,而工业结构中都以电子工业为主导,这样的经济模式有如下弊病:(1)不利于扬长避短,发挥各个特区的地理、历史、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各自优势。(2)不利于发挥经济特区的“窗口”作用,特区之间,特区和开放城市之间,重复引进、重复建设的项目不少,尤其是电子工业。同时,引进的项目中劳动密集型多,高新技术少,能填补国内的空白项目就更少。(3)不利于特区走向世界,如各特区出口的产品中,居首位的都是电子产品,而且这些产品多数是进料加工装配,难以形成有竞争力的拳头产品。调整特区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刻不容缓。 二、决定特区经济发展模式的因素 选择特区经济发展模式,必须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国际国内环境,二是特区的实际情况。 就当前国际形势而言,其特点是经济、技术竞争加剧,世界经济格局呈现集团化、多极化、区域化趋向。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对特区经济发展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的一面。由于区域经济集团化趋势对集团外国家具有排他性,势必导致特区经济受世界性贸易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以美、欧、日为中心的主要经济集团为争夺市场正力求加强与自己所在地区的发展中国家之间经济的联系,以增强自己在大国争夺中的实力地位,特区完全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相互竞争的需要,从区域性经济合作中谋求自身的发展。 随着世界经济格局的重组,国际之间的产业结构已经历一次新的调整,西方发达国家为了提高自身产业的档次,增强经济竞争力,不断地将传统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尽管发达国家不会轻易将高新技术转让给发展中国家,但有些对西方国家来说是过时的“夕阳产业”,对我国特区还是适用的,特区可以利用这一机遇,引进适用技术,并在此基础上向世界高科技产业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