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海关出版物与近代中国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吴松弟(1954- ),浙江罗阳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 200433

原文出处:
社会科学家

内容提要:

中国旧海关出版物由七大系列和系列外指数构成,具有系统、科学、丰富准确的特点,是研究中国近代史的资料宝库。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其统计、报告和专书中仍存在一些缺陷,谨慎地利用方能发挥其独到的学术价值。最近中国旧海关出版物大规模的整理出版,将在诸多方面极大地推动中国近代史研究的发展。


期刊代号:K3
分类名称:中国近代史
复印期号:2015 年 04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K206;K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3240(2014)12-0141-06

      中国近代的海关,是由外国人创立的。海关的最高领导总税务司一职长期由外国人担任,总税务司署和各地海关的关员大多是外国人。到了清朝后期,由于政府官员的无能和低效,朝廷将大部分征收沿海的国内贸易的税收的常关也交由海关接管。近代中国海关的基本职能是监管进出口贸易、征收关税、查缉走私、编制进出口统计,同时兼办沿海及内河航务、港务、邮政、检疫、气象、内外债和对外赔款的海关担保与清偿支付,代征厘金、常关税等附加税捐,甚至筹办国际博览会、教育(国文馆、税务专门学校)以及中国政府特派的外交事务等。可以说,在近代中国的历史进程中,海关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为了顺利地完成各项业务,中国海关总税务司署从1860年开始,按照西方的管理和统计理念,建立起一套严格的申报、汇总的制度。总税务司署还设立造册处(后期改称统计处),印行各种供海关人员和地方官员阅读的出版物。这种制度一直维持到1949年。然而,长期以来由于它们在国内长期作为档案保存,图书馆保存不多,而因档案工作的性质又导致读者使用颇为不便。此外,海关历来被理解为管理进出口贸易和收税的机构,学者往往忽略了它在当时的中国政府和社会的特殊作用。因此,很少有学者使用旧海关出版物,更少有人对其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1951年韩启桐、郑友揆利用海关贸易资料合编的《1936-1940年中国埠际贸易统计》出版,此后利用海关资料研究海关史和经济史的论著在1950年代和1990年代以后逐渐出现。

      但是,从总体上看,这些研究对海关资料的利用还远不够充分,鲜有论著对海关出版物进行深入全面的研究。笔者曾撰文对海关出版物进行过较为全面的介绍,但受写作主旨所限,并没有对海关出版物与近代中国研究的关系进行全面的分析。由笔者主编的《美国哈佛大学图书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将在2015年上半年内完成出版,《上海海关档案馆藏未刊中国旧海关史料》的出版工作也已展开,为了促进这批海量资料的充分利用,推动中国近代史的研究,特撰此文。

      一、中国旧海关出版物的构成

      中国旧海关出版物由七大系列和“系列外之书”共八大类构成。

      第一系列统计系列(Statistical Series)是海关最主要的出版物。本系列最重要的是贸易统计(Trade Return)和贸易报告(Trade Report),贸易统计基本上是数据,贸易报告则以文字论述为主,两者都于1860年代陆续形成,最初以各口岸为单位,从1882年起,贸易统计和贸易报告合并,以全国与各海关为单位,先有全国总述,再有各关的论述。原先只使用英文,后来同时用英文和中文,中文版即《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总税务司和各地的税务司通过贸易统计和贸易报告,分析各地的贸易和相关的政治、经济、交通、自然灾害等方面的状况,《通商各关华洋贸易总册》则提供给清朝的中央和口岸地区的官员阅读,供他们了解贸易状况和影响贸易的各种因素,以解决相关的问题。本系列中的各种贸易统计和贸易报告基本上定期发表,有的是月报,有的是季报,有的是年报。

      1882年海关总税务司署又下令编撰十年报告,从1882年编起,一直编到1931年。十年报告以文字为主,少量统计为辅,有时还附有相当详尽的地图,用以显示海关关区范围和关区内的山河、交通、城市、村镇。报告内容各期不一,但都相当庞杂,例如,第三期(1902-1911)的内容涉及21项:贸易与航运、税收、鸦片、货币和金融、人口、港口设施、灯塔航标、邮政电报、各省行政和省议会、司法、农业、矿业、制造业、铁路公路、教育、卫生、移民、物价和工资、饥荒和灾害及传染病、陆海军、当地报刊等。十年报告详述各关所在省区十年间经济文化社会各方面的变迁,宛如一部区域百科全书。

      第二系列特种系列(Special Series),共44个编号。其中,最大的门类是医学报告(Medical Reports),每半年为l期,自1871年到1910年结束,共出了80期。除医学报告之外的其他的编号,几乎都是一个编号一本书,均为各方面的调查报告。内容五花八门,首先是土产鸦片、进口鸦片、江南丝绸、东北柞蚕丝、长江中游的药材、南方茶叶、东北大豆、黄麻等商品进出口情况的调查。其次是中国内地市场状况和交通的调查,如重庆商务、长江宜昌——镇江段的水路和经济、长江上游船长手册、上海吴淞江的疏浚、广西水上交通、云南西部贸易路线等等。此外,还收入了有关黄河堤坝、海员须知、台风规律、中国音乐,以及辛亥革命以来中国海关的税收等方面的调查。

      第三系列杂项系列(Miscellaneous Series),共54个编号,每个编号基本是一本书。以中国参加早期历次世界博览会的展品报告数量最多,包括1873年维也纳、1876年费城、1878年巴黎、1884-1885年新奥尔良、1900年巴黎、1902年河内、1904年路易斯安那、1905年列日等多个世界博览会,以及1880年柏林国际渔业、1883年伦敦国际渔业、1884年伦敦世界卫生等专业博览会的展品详细介绍。各个博览会的报告往往都用相当的篇幅介绍中国的通商口岸、人口经济和对外贸易的状况。

      第三系列的其他的门类内容亦极为繁杂,大致包括:各海关关区地名录,海关内部出版品名称,海关法规和条例,海关的规则和办事程序,船货立据专章,各时期的关税表,进出口税及其分类表格,度量衡的换算,中国药材出口情况,中国灯塔分布图,四川船只,长江的帆船和舢板,上海的货船,中国和外国签订的条约与协定,朝鲜与大国签订的条约,1876-1889年大国在朝鲜的外交角逐,等等。其中,有的是数十年连续发表的专业期刊,如《中国沿海沿江河的灯塔、灯船、浮标、路灯名录》(List of Lighthouses,Light-vessels,Buoys,Beacons,etc.,on the Coast and Rivers of China),约3000余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