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K25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1-6198(2014)06-0159-09 几乎所有研究加拿大华人史的学术文章,都离不开提及、引用一份现存的具有重要史料价值的华人报纸——《大汉公报》(The Chinese Times)。而这份保存了加拿大华人20世纪近百年历史的中文日报,关于其自身早期的细节及历史,却还只是散见于各类的零星片断记载中,鲜见细致的梳爬与整理。本文对于《大汉公报》从1906年12月以《华英日报》为名创刊发行,直至1915年11月6日正式改名为《大汉公报》这一段的历史面貌,做一简要的钩沉,其中涉及报刊创刊背景、报刊主笔、报刊更名及报纸的倾向性问题等。此期间报纸的办报宗旨与曾任主笔的崔通约有关①,故本文将崔通约与《华英日报》、《大汉日报》合在一起叙述。 一、从《华英日报》到《大汉日报》 1906年12月《华英日报》(Hua Ying JihPao)由温哥华耶稣教美以美会的教友周天霖与周耀初在温哥华创刊,崔通约为主笔,地点在哈士定街100号。②1909年底停刊。周天霖,为当地品霖公司杂货商人。周耀初,为当地影相馆的老板,孙中山1911年初去加拿大筹款、建立加拿大洪门筹饷局时留下的几张照片,即出自周耀初的照相馆。其时为辛亥革命之前夕,甲午海战、戊戌变法后,海内外报纸勃兴,“始因外侮之刺激,倡议维新,继以满人之顽固,倡言革命”[1]。在香港有《香港商报》、《中国日报》、日本有《新民丛报》及《民报》,北美旧金山有《大同日报》、北美檀香山有《自由新报》为同盟会报。③《华英日报》当时亦以宣传基督教义、启发民智、鼓吹排满革命为办报宗旨。 从加拿大的情况看,当年的温哥华与域多利两地,为远东和美洲太平洋航线之最捷路径。上海与温哥华之航道有海上丝路之称。[2]1885年太平洋铁路修毕,大部分华工都迁居于温哥华与域多利。凭借自由通商的环境、人口集中的华人社区,温哥华为创办华人报刊、向华侨传播启蒙思想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其时华人由于与祖国分隔日久,民智未开。当地虽有华人最大的社团——洪门致公堂,但是多忘其反清复明之宗旨。因此康有为戊戌变法后逃亡海外,1899年到加拿大,建立了保皇会,以保皇即为革命之说,笼络最有势力的洪门,在己亥(1899)至己酉(1909)十年间,加拿大全土几全属康梁之势力范围。[3]1903年8月,保皇党还办起了机关报《日新报》,此为加拿大最早的中文报纸④,鼓吹维新立宪,保皇救国。《华英日报》即在这样的背景下创刊。第一任主笔崔通约在其回忆录《沧海生平》中写道: 当辛亥以前,清朝内政外交,渐成竭蹶现象……且具有种族思想之会党,屡次揭竿而起……风声达于华侨,南洋、美洲不特源源捐助巨款,且次第创办汉文日报……所以坎属域多利、温哥华居然异军突起。这里景教美以美教会牧师信徒,出其血汗资,创办华英日报,集资本、购字粒,办机器,谋定温哥华为地点,乃以坎币四百元直接邮寄东京给我,并促我尅日就道。[4] 余留东四年,千九百六年六月暑假,由东京挈眷归国,已接温哥华华英日报之聘……是岁杪始往香港称印度皇后船往坎,在域多利登陆。十二月初旬,华英日报出世于坎拿大温哥华矣。……可称在北美洲初唱鸿胪革命第一声,诚非自夸也。[5] 曾为此报第二任主笔的冯自由也记称: 华英日报设于英属加拿大之云高华埠哈士定街(Hastings St.)一百号……丙午年(1906)秋冬间与各教友组织此报,以宣传耶教福音及开通民智为务。特函托广州格致书院院长锺荣光代聘主笔。锺介绍崔通约应之。⑤ 崔通约(1864-1936⑥),广东高明人,原名成达,字贯之,号洞若,后因信奉基督教改名为通约,号沧海。据崔通约自著《沧海生平》篇首所附的人物小传记载,他13岁应童子试,后入康有为万木草堂学习。1897年,崔通约于吉隆坡创办了当地最早的中文报纸《南洋时务报》(后来的《广时务报》),但这份报纸存在时间不长。[6] 崔于1899年初信奉基督教。1899年3月,美国长老会传道万国总会(American Presbyterian Board of Foreign Missions)在广州办格致书院(即岭南大学前身),崔成为格致书院第一任中文教师。1900年,曾营救过广州谋炸督抚德寿之役中牺牲的史坚如——1899年入学的学生。1900年格致学院搬到澳门后,崔通约因涉史坚如革命事离开了学院,开办私塾。 1900年孙中山在香港成立兴中会,崔通约就加入其中。[7]1903年在香港,他也曾经与著名报人郑贯公等人同创《世界公益报》,这是一份基督教会报纸,影响仅次于陈少白创刊的《中国日报》,但《世界公益报》比起《中国日报》来较温和,立场并不激进。 1905年崔曾与李自重等人于香港九龙设立光汉学校,提倡军事教育。[8]同年于香港加入同盟会。⑦之后赴日留学,并作为《世界公益报》、《羊城日报》通信记者驻在东京。在日期间,他一方面为基督教徒义务传道,一方面关注当时《新民丛报》与《民报》的笔战,他支持革命的《民报》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