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2-0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129(2014)04-0001-07 按照鲍勃·沃森爵士(Sir Bob Watson)等蓝色星球奖得主的看法,当代人类文明目前正面临“绝对史无前例的紧急状况”,因为全球变暖正在“毁灭我们所赖以健康生存的生态”。[1]可是,令人遗憾的是,这一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世界上的许多国家都在大财阀精英阶层的控制之下,他们似乎除了保持和增长个人财富之外对其他一切都不感兴趣”[2]。为此,美国著名过程哲学家、建设性后现代主义的领军人物大卫·格里芬(David R.Griffin)尖锐而明确地指出,面临严峻的工业文明危机,生态文明是拯救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实现生态文明,中国只要遵循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处方,就能够有助于在总体上有力地挽救自然世界,特别是挽救人类文明”[3]。大卫·格里芬对于生态文明的期许,已成为许多有识之士的共识,至于他对中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所扮演的“挽救者”的角色的期望,许多人、尤其是中国的许多学者感到诧异与怀疑。不管他对中国的期望是否过高,也不管人们是否愿意,中国作为一个政治与经济大国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力军”的地位、作用及其“全球责任”,是毋庸置疑的,也是不容推卸的。现在的问题是,对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界至今有“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之争,在建设路径上,又有技术创新、循环经济、服务业等之争,莫衷一是。在这些问题上,中国特色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之“特色”又在何处呢?其民族文化的根基又何在呢?为此,本文从“天地之大德”角度谈谈自己的看法,进而倡导具有“中国本色”的盛德价值观与生态文明建设,以便为人类最终突破工业文明的危机、走向光明的生态文明进行理论探索。 一、“天地之大德”与中国古代的盛德价值观 对于中国古代的价值观,学术界已经从儒、道、释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论各异,本文认为,这些说法都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中国古代的文化原本就具有多元性,但是,相对于当今人类所面临的生态危机来说,还有一种价值观是更值得我们重视的,这就是隐含在中国古代《周易·易传》中的“盛德价值观”。 所谓盛德价值观,在本文中是指奉宇宙万物的生生不息、生灵昌盛、生命永续为最高价值与最高道德的一种宇宙观与价值观,是对《周易》强调宇宙万物“生生不息”、“万物化生”、生命永续的一种概括。所谓盛德,即生命昌盛之德,来自于《周易·系辞上》:“富有之谓大业,日新之谓盛德”[4]78。需要说明的是,《周易·系辞》中“日新之谓盛德”的“盛德”是“大德”之意,本文所倡导的“盛德”取双关意,既指“生命昌盛之德”、“常生之德”,也指“大德”。按照《周易》的看法,天地之间真正的大业是像大地一样富有万物、包容万物而不排异(即所谓“坤道”是也),天地之间最大的道德是像上苍一样日新月异,是万物的化生,是各种生命的不断更新、创生与转化(所谓“乾道”是也)。在这里,所谓“日新之”,主要指的是宇宙间各种生命现象的生生不息,就像天上的星辰一样斗转星移、日新月异,这也就是《周易》所谓的“易”,故《周易·系辞上》云:“生生之谓易”[4]78。 在《周易》中,所谓“盛德”,就是天地之间的“生生大德”。《周易·系辞下》云:“天地之大德曰生”[4]86,也就是说,天地之间最大、最高的道德就是生命的不断创造与永续,也可称“常生”,故汉儒孔颖达诠释道“言天地之盛德,在乎常生,故言曰生。若不常生,则德之不大。以其常生万物,故云大德也”[4]86。鉴于《周易》、尤其是《周易·易传》对生生不息、生命昌盛这一“天地之大德”价值推重与道德推崇,故本文称之为“盛德价值观”。 《周易》当中隐含的这种重视生命“生生不息”的盛德价值观思想,既是《周易》的道德观、价值观、人生观与宇宙观的核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根本特色。张岱年先生曾将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精神概括为四点:①天道生生;②天人合一;③人格价值;④以和为贵。其中第一点就是“天道生生”,并明确指出:“中国古代哲学关于天道有一个基本观念曰‘生’。”[5]蒙培元先生也认为,“生的问题是中国哲学的核心问题,体现了中国哲学的根本精神。无论道家还是儒家,都没有例外。我们完全可以说,中国哲学就是‘生’的哲学。”[6] 由于“生”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具有如此重要的地位,所以,我们有必要考察“生”字在古代含义的演变。从语源学角度说,“生”在古代的甲骨文与金文中就已经大量出现,其上部为一个象征草木的形状,下部从一,象征土地之形,意为草木生长于土地之上,故汉代语言大师许慎在《说文解字》中指出:“生,进也。像草木生出土上。”[7]“生”的本义为草木生长,后引申、泛指为生育、生长、产生、生存、生化等等。在《周易》中,“生”字不仅表示阴阳之间的一种关系,如阴生阳、阳生阴,也是天、地、人三才变化的一种“常道”、一种生命力,即“生生”。 流行的说法认为,《周易》研究宇宙万物变化的模式与规则,实际上,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周易》所研究的“变易”、“变化”,主要并非事物一般意义上从无到有、从有到无或由此及彼的变化,而是指宇宙各种生命生生不息的“生化”,故唐儒孔颖达诠释道:“阴阳变转,后生次于前生,是万物恒生,谓之易也”[4]78。在《周易》看来,天地万物与人类的存在是由一种内在的力量主导的,即由“生生不息”或“生生不已”的内在力量主导的,这是宇宙之“仁”与“大爱”,人类行为之“善”就在于顺应自然时序、顺应生命的节奏以实现这种“生生不息”,否则,即为恶。儒家孔子所谓的“钓而不纲,弋不射宿”[8]2483,道家老子所谓“长生久视”思想[9],民间文化的重生轻死、强调家族香火的延续,在相当程度上都是这种“盛德”思想的一种体现与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