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分类号]B82-05 一、伦理型文化的基本特征和现状 1.“不宗教,有伦理” 一个半世纪、尤其是本世纪以来的全球化进程,对中国人的信仰到底产生了何种影响?中国人安身立命的文化基础到底发生了何种变化?“不宗教,有伦理”,应是明显的一个特征。调查①表明,目前中国社会有宗教信仰者在8%-19%之间,三次调查分别是:18.6%,11.5%,8.8%。调查(1)主要在江苏、广西和新疆三省区,分别代表发达地区和处于发展中的少数民族宗教地区,因而有宗教信仰的比例比调查(3)高出近10个百分点;而且,调查(1)中的受访对象大多是拥有高等学历的中青年,具有很强的未来性,可以代表目前主流社会群体中宗教信仰的高值。调查(2)(3)分别在全国和江苏采用正态分布的方式随机抽样,代表宗教信仰的一般水平。三次调查数据都显示,宗教信仰远没有成为现代中国社会精神生活的主流,即使最高值也没达到五分之一。 在没有宗教信仰的背景下如何安身立命?三次调查以人际关系调节方式为例进行抽样,发现伦理手段依然是当今中国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首要和主流的调节方式。当问及“如果发生利益冲突,你会选择哪种途径解决”时,选项有:“直接找对方沟通,得理让人”;“通过第三方调解,尽量不伤和气”;“诉诸法律,打官司”。调查(1)显示,78.9%倾向一、二两个选项,即作出伦理性选择。因为不仅“直接找对方沟通”和“通过第三方沟通”是伦理手段,而且“得理让人”、“不伤和气”都是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取向。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调查(1)中年轻大学生占一半左右,这个数据对现代和未来中国社会的前景,具有很强的解释力和前瞻性。 为了进一步展示现代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调节方式与价值取向,七年后的调查(2)和调查(3)对人际关系作了“家庭成员”、“朋友”、“同事”、“商业伙伴”的仔细区分,并增了第四个选项“能忍则忍”,但结果依然如此。除“商业伙伴”之间分别有21.2%、50.0%选择“诉诸法律,打官司”外,其他社会关系中选择法律手段的比例都没达到3%。如果说沟通和调解是伦理手段,那么与调查(1)相比,调查(2)与调查(3)新增加的“能忍则忍”则是典型的中国式的道德路径。可见,除“商业伙伴”之外,伦理道德途径和手段是处理人际矛盾的绝对首选和主流。 2.伦理道德现状:基本满意,但忧患度高 当前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状况到底如何?调查发现,这一全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绝非“事实”所可直观呈现,而是与一种价值心态深刻关联。调查研究的最大难题不是数据,而是数据背后潜藏的巨大而深刻的反差和纠结。三次调查,最出乎意料的信息是对当前我国社会伦理道德状况满意度的回答。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伦理道德遭遇诸多难题,这些难题如此深刻和巨大,以致人们以“代价论”来评价。然而,与经验事实和社会情绪形成反差的是,三次调查的共同的结果,大多数受访对象在理性选择中对社会的伦理道德状况表示满意或比较满意,选择率分别达到75.0%、79.9%、62.9%;在调查(3)中,高达98.7%的受访对象对自己的道德状况表示非常满意或比较满意,但同时却有32.3%的人对社会的伦理道德状况不满意或比较不满意。 这里的反差表现在:其一,切身感受与理性选择之间的反差。经验事实和社会情绪中处处感受的是对伦理道德强烈不满和激烈批评,但调查数据提供的却是满意和比较满意;其二,近乎99%的对自己道德状况的满意率、和近乎33%的对社会伦理道德状况的不满意率构成了反差。这反映了对伦理道德状况的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之间的不同步,以及对社会的评价与对个体自我评价之间的反差。 到底何种信息才是真实的社会事实?回答是:都是事实,但反差本身可能是更深刻的事实,是事实背后的事实:第一个反差反映的是终极价值守望与终极价值忧患的关系;第二个反差是个体道德与社会伦理之间的关系。 前述调查(3)中对自身道德状况满意和对社会伦理道德状况不满意的那种反差,表面上是对自我评价与对社会评价之间的反差,但归根到底是伦理与道德之间的反差,这一反差对现代中国的伦理道德形态具有深刻的解读意义。道德是主观的,伦理是客观的,二者具有深刻的精神同一性,也内在着深刻的精神风险。按照黑格尔的理论,“德毋宁应该说是一种伦理上的造诣”,“伦理性的东西,如果在本性所规定的个人性格本身中得到反映,那便是德。这种德,如果仅仅表现为个人单纯地适合其所应当——按照其所处的地位——的义务,那就是正直”。(黑格尔,第170、168页)德是一种伦理造诣、伦理性格、伦理正直,必须具有伦理基础和伦理确定性,然而德或道德又具有主体性,这种主体性的最后确立和完成,在陆九渊心学和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都称作“良心”。“良心”的本质是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统一,是众多自我意识的“公共元素”,它以行动“翻译”普遍,但又以个别性的方式表达和呈现。良心的法则是:一个人的“心”即所有人的“心”;其精神信念是:一个人的“心”必须也应当与所有人的“心”同一。但由此也内在一种危险和可能:将一个人的“心”当作所有人的“心”,以主观个别性僭越客观普遍性,由此,良心便处于“作恶的待发点上”,并可能走向以不善为善的伪善。所以,一旦脱离伦理,道德便沦为抽象的主观性,于是,自我道德评价便可能沦为缺乏伦理内容的自大与自恋。这可能就是调查中个人道德意识与社会伦理之间反差的理论根据。 3.家庭本位及其文化超载 现代中国社会最具基础意义的元素是什么?是家庭。对“哪一种伦理关系对社会秩序和个人生活最具根本性意义”的提问,三次调查结果,在“家庭血缘关系”、“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国家民族的关系”三个选项中,“家庭血缘关系”分别以40.1%、62.7%、47.5%居绝对优先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