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日期:2013-11-01 中图分类号:K90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398(2014)05-0040-09 1 引言 传统的中国城市从规划理念到城市形态都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特征——堪舆①。堪舆文化作为中国传统城市文化的根脉,对保存和营建独特的城市文化内涵与魅力具有重要意义。城市历史文化的保护需要建立在对城市既有的物质实体和人文内涵的深刻解读基础之上。城市形态分析是认知城市物质形式及其人文内涵的有效理论工具[1],是阅读城市的有效方法。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认为城市是由“标志”建筑和“母体”建筑即城市最普通的建筑如北京四合院、上海里弄组成的。阅读城市要抓住“标志”建筑和“母体”建筑,但城市的历史文化很难单靠若干座“标志”建筑来体现,它更多地体现在自己的“母体”建筑中[2,3]。传统民居是城市里最普通、最有代表的母体建筑。世界文化遗产地平遥古城便是一座将历史文化融于民居的城市,在其传统民居形态隐性的规约里,无论是民居营造选址还是建筑空间配置、内部布局、建筑结构乃至建筑装饰,堪舆文化都在其中起到相当重要的影响。以堪舆文化为视角对民居形态特征及其变迁进行解读,可以让我们看清城市过去、现在和未来,更好的把握城市文化的脉络、内涵与意义。同时,本研究强调在微观层面展开形态分析,以期挖掘出城市变迁的细致信息,以此给国内城市历史文化保护提供一些有益启示。 2 研究回顾 城市形态学是认知城市形态及其演变过程的理论。西方学者对平遥的形态学分析主要集中于三方面:城市形态分析(morphological analysis)、环境行为研究(environmental behavior study)和历史城镇保护(conservation of historic city)[4-10]。形态分析主要基于Conzenian学派的形态学理论,包括平面分析、边缘带的纵向调查以及横向比较;环境行为研究关注城中具有公共性质或纪念性意义的空间和建筑;历史城镇保护则立足于资源视角对古城保护提出对策。形态学研究中两个重要概念“形态单元”和“形态过程”,在平遥研究中得到了较充分体现。对古城的平面分析,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尺度对平遥街道系统、产权地块和建筑基底3要素及其形态综合体进行了阐释,虽进一步的形态单元划分有待深入,但其对形态区域的勾勒为单元划分奠定了基础。在边缘带和传统主元素的研究中,形态过程始终是西方学者关注的主线,但由于西方学者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认识较少,因而形态过程的探讨多停留在街区和地块的层面,缺少建筑层面特别是建筑要素层面的研究,更没有对当地建筑类型进行细致的提炼,对类型过程的认识也有待深入[11]。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学者意识到风水对城市形态的影响,但由于文化情境的差异使西方学者难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如堪舆文化是如何塑造城镇形态,尤其是如何塑造建筑如传统民居形态,因此和西方城市形态研究的对话不仅需借鉴西方的城市形态分析方法,更有必要根植于中国特有的文化情境展开形态研究。 国内传统民居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由过去建筑学主导的对民居开展广泛测绘调查研究,至今扩大到与社会学、历史学、文化地理学、人类学、考古学、民族学、民俗学、语言学、气候学、美学等多学科结合进行的综合研究[12]。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3个方面:一是建筑层面的研究,主要是指对古民居建筑实体的探讨,包括建筑物的框架结构、空间布局、建筑所使用的材料,装饰手法与色彩的研究;二是历史文化层面的研究,从古民居的历史文化价值、民俗民风价值、美学价值等方面对其进行全面解读;三是保护与开发层面的研究,把古民居作为一项旅游资源,研究其开发与保护措施。从以考古为目的的理论研究,走向了以开发利用为目的的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性研究[13],反映出传统民居的研究实践运用性增强,但传统民居的开发与保护的探讨必然要建立在对民居的物质形态和历史文化的内涵的深刻解读基础之上,因此对传统民居的物质与非物质形态要素的解读始终是最基础工作。概括起来:环境、技术和文化是塑造民居形态最主要的三个方面,在早期民居研究中对环境与技术的研究居多,而进入新时期,文化视角下民居形态探讨成为了研究工作的重点。 斯宾格勒(Oswald Spengler)认为文化是观念的表征。堪舆及其观念作为一种历史现象,伴随了传统城市几千年,是城市形态强有力的制约因素之一,它是剖析传统城市形态的一种手段。传统城市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打上了堪舆及其观念的深深烙印,要对传统城市形态加以透彻的说明,堪舆及其观念是不容忽视或无法回避的[14]。中国古都,将历史文化融于宫殿之中,而地方性传统城市,则是将历史文化融于民居之中,因此堪舆文化对传统民居形态特征的影响在地方性传统城市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平遥古城是中国目前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县城原型,保存了完整的明清民居群落,众多的学者对平遥古城传统民居建筑的工艺特征、形式、色彩、装饰、布局、结构以及功能设计、建筑风格、制度、文化内涵、儒学理念、保护与改造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但是以堪舆为视角对民居形态进行的研究仅散见于少数文章中[15-18],综其特点,一方面缺乏大量详实的田野调查和访谈资料的支撑,对堪舆文化与民居形态的探讨仅流于表面,未能通过堪舆文化对民居形态进行深入解读,进而归纳总结出民居形态的特征;另一方面相关研究多是静态描述,未有动态的过程分析。本工作以堪舆文化为视角,深入到古城地块与民居样本,对传统民居的形态特征及其变迁过程、类型及动因进行深入探讨,在微观层面上去阐释中国堪舆文化塑造传统民居的动态过程和结果。这种根植于中国特有文化情境所展开的形态研究不仅对历史城镇的保护具有现实意义,而且有助于和西方城市形态研究展开深入的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