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物化”是一个颇为引人关注的概念。特别是在与“青年马克思”的“异化”概念相比较的意义上,对于“物化”的追问更是构成了历史唯物主义研究不断深化的重要动力。近年来,随着马克思文本研究的推进和现代思想史语境的进一步廓清,围绕“物化”概念出现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和创新价值的探索。同时,新的争论也在进行之中。在此基础上,本文尝试从马克思文本中不同“物化”术语的辨析出发,提出一种从“对象化”出发来诠释“物化”的理论建议,以期为更好地把握“物化”概念的科学内涵以及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本质投砾引珠。 一、问题的提出 马克思“物化”概念之所以引人关注,不外出于以下两个方面的缘由:一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同《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以下简称《大纲》)的比较问题;二是“物象化”(Versachlichung,或译为“事物化”)同“物化”(Verdinglichung)这两个都可以翻译为“物化”的概念之间的辨析问题。而这两者又共同指向了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界定。换言之,对于“物化”概念的科学说明本身是同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进展密切结合在一起的。回顾思想史,今天这一问题讨论的理论背景可以概括为这样三条线索。 第一条线索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于“物化”问题的“发现”和阐发。其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是《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所提出的“物化”(Verdinglichung)概念。时至今日,对这一问题的回应仍然构成西方左翼思潮关注的焦点之一。不能回避的是,这一“物化”批判思路也包含自身的理论困境。正如该书新版序言(1967)中曾提到,“将异化等同于对象化”是一个“根本的和严重的错误”;虽然“物化现象与异化现象有着紧密联系,但无论在社会中还是在概念上,两者都不尽相同,而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这两个词却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的”。(卢卡奇,第19、20页)如果说,这一自我批评主要是在“青年马克思”和“成熟马克思”的界划上进行的;那么,即便是回到卢卡奇所由以提出“物化”理论的马克思原初文本中去,还存在另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资本论》第一卷《商品》章(以下简称《商品》)中“价值形式”和“商品拜物教”部分,不仅并未出现“物化”(Verdinglichung)的说法,而且其分析也更多依赖于“物象”(Sache)范畴的探讨。 也正是在对“物化”“异化”“对象化”等概念的区分中,围绕另外一个“物化”,即“物象化”(Versachlichung)概念,以广松涉为代表的日本“新马克思主义”学者提供了一条解决上述问题的独特思路。用他自己的话说,“我们可以把这种从‘早期马克思’到‘后期马克思’的世界观的结构的飞跃用‘从异化论的逻辑到物象化论的逻辑’这一熟语作为象征性的表达。”(广松涉,第35页)据其理解,“物象化”批判不仅体现在《资本论》的分析中,也体现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以下简称《费尔巴哈》)历史唯物主义立场的设定之中。那么,唯物史观的内在发展和不同维度,就成为了困扰“物象化论”的另一个问题。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论》中的辩证法问题和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研究的推进,“物化”(Verdinglichung)概念较之“物象化”论的重要性相应得以凸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日本学者平子友长关于“物象化”颠倒和“物化”再颠倒的研究。(参见平子友长)作为对广松涉的批判,这一研究客观上形成了一种从“异化”到“物象化”再到“物化”来理解马克思哲学方法演进的概念谱系。 第三条线索是更加复杂的中国语境中关于“异化”“对象化”“物化”和“物象化”等概念的讨论。最先升温的是有关“异化”和“物化”的讨论。其次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西方“马克思学”相关思想资源的译介。再就是随着《手稿》的再次出版以及《大纲》的翻译问世,“异化”和“物化”概念的讨论获得了直接的文本基础。只不过,这里的“物化”是一个相对含混的概念,在很多情况下对应的德文原文恰恰是“对象化”。对照《大纲》的新版翻译,这一点是十分明显的。 毋庸讳言,在“异化”和“物化”讨论的升温中,实际包含一个理论上的挑战。这就是如何在释放马克思主义内在批判张力的同时,成功规避“人本主义”的逻辑陷阱。在特定意义上,马克思主义辩证法合理形态的探索、生存论马克思主义研究的开拓、历史唯物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批判话题的转移等新时期的探索都可以看作是对这一挑战的回应。在此基础上,近年来国内学界关于“异化”“物象化”“物化”等概念的关注和讨论,就并非一个简单的文本研究事件,而是30多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历史成果的凝结。其中蕴含着“西方马克思主义”、日本“新马克思主义”以及当代西方激进理论等多种思想资源的对话和融合。因此,这一研究中所形成的不同观点和争论,都是值得尊重和肯定的。然而,围绕这些概念是否还有我们“未曾到过的地方”呢?或者说,回到马克思的文本和思想史语境,我们是否可以找到某种更好地理解这些关键词的方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