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商业的范式分析及其创新轨道  

——以生物制药为例

作者简介:
李天柱(1975- ),男,辽宁沈阳人,管理学博士,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辽宁 鞍山 114051),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后,研究方向:现代生物技术管理、技术创新管理、新兴技术管理(成都 610054);马佳,侯锡林,辽宁科技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冯薇,电子科技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原文出处:
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内容提要:

新兴产业发展正在涌现出一种科学与商业相融合的创新范式,可以称为“科学商业”。基于对生物制药产业的分析,以科技哲学领域的范式理论为指导,首先证明科学商业是一种创新范式,接下来研究科学商业的世界观、行为模式、形成机制、关键问题等,从而构建科学商业的理论框架以指导相关产业创新。在此基础上,定性归纳了科学商业的接力创新、专业化提供、发展利基市场这三条主要创新轨道,为创新参与者提供决策参考。


期刊代号:C31
分类名称:创新政策与管理
复印期号:2015 年 03 期

字号:

      0 引言

      1953年DNA双螺旋结构的提出开启了现代生命科学时代,1973年DNA重组的发明催生了现代生物技术革命,1976年基因泰克公司的创建则揭开了生物技术产业的序幕,这些里程碑事件和一系列相关的重大科学发现及其应用给科学、技术、经济乃至社会都带来了革命性影响。从创新的角度看,主要是出现了一种科学与商业直接联系的特殊现象,笔者在之前的研究中将其称为“科学商业”。

      科学商业是指创新主体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并从中获利,而且在创新过程中获得的利益从根本上说是取决于科学发现的质量[1]。这包括三层基本含义:首先,科学成了商业,大学和企业都将科研视为一种商业行为,大学积极申请专利并进行授权许可、创办衍生企业、接受私营资助开展研究,并从基础研究延伸进入应用研究、实验开发甚至商业化环节,企业则广泛从事相对早期、甚至基本技术可行性还不明朗的研究;其次,科学家成了创业者,这是指科学家普遍加入企业或自主创业,企业也极力吸引科学家加盟;最后,科学发现成了利润源泉,大学、专家型公司等绝大多数参与者主要通过对科学发现及其知识产权的运作而获利,靠产品上市销售获利的仅是少数核心公司①。科学商业与传统意义上的产业创新截然不同,笔者也观察到,科学商业在生物农业、纳米、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其他新兴产业同样表现出显著的趋势,揭示科学商业的内在规律对于相关产业创新将具有参考价值。

      事实上,对于科学商业的探索可以追溯到Pavitt K的经典论述,他较早指出制药等高科技部门是“基于科学的”[3],对国家创新系统的研究验证了这些产业“基于科学的体制”[4-5]。“模式2”等理论强调“后现代”产业社会中科学研究与创新之间的交互作用[6],并形成“三螺旋”模型所描述的大学承担企业家功能、企业承担学术功能的现象[7],比如美国的大学与产业之间的合作是紧密的[8-9],很多具有重大产业价值的研究由公共资金资助并由研究型大学承担[10-11]。这种特性在生物制药产业尤其突出,生物制药的发明主要来自大学[12],因为生物制药是建立在扎实的学术研究基础之上的[13-14],并造成大的医药公司也日益重视基础研究[15]。Pisano认为,科学的深度参与导致生物制药是“基于科学的商业”[16],企业和大学的联系紧密,公司和政府实验室大量参与到研究型企业中[17-18],大学、公共研究、盈利性公司等不同类型的组织建立联系共同参与创新[19]。对“大学—生物技术公司—制药公司”的纵向联盟、战略性技术合作(STP)等的研究[20-22],以及对其他新兴产业(如纳米)的研究[23],也佐证了这种特性。总之,已有研究凸显了生物、纳米等新兴产业创新中科学研究的基础地位,并强调科学与创新之间的联系。不过,已有研究大都从创新的不同环节或不同视角入手,未能站在总体的高度来抽象和概括相关产业创新的特性。文献[3]和文献[16]的研究较为接近,但同样没有发现“科学商业”这一基本的创新定律。

      笔者认为,科学商业是生物、纳米等产业创新的基本范式,但在近期研究中仅提出了这种猜想,并未展开深入的理论分析。传统上科学与商业是很少直接联系的两个领域,二者在生物制药等产业创新中得到统一,必然存在特定的形成机理及发生发展规律,揭示这些机理和规律有助于为相关产业创新提供切实的依据,“范式理论”在这方面是有利的分析工具。本文的目的是运用范式理论,以当前科学商业特性最为突出的生物制药为例②,研究科学商业的范式特性及其创新轨道,为相关产业创新提供规律性指导。

      1 从科学范式到科学商业

      1.1 科学范式

      1962年,Kuhn在其经典著作《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中创造性地引入了“范式”一词,通过范式转换分析科学发展的过程。

      “范式”是被科学共同体所共同遵从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它实际上是一种具体的科学成就,作为公认的模型或模式,告诉科学家该做什么、该提什么样的问题、什么才是成功的应用以及“范例式的观察和实验”。这类科学成就除了令人瞩目之外,还必须:(1)空前地吸引一批坚定的拥护者,使其脱离科学活动的其他竞争模式;(2)同时为重新组成的一批实践者留下丰富的有待解决问题。与范式不可分割的是常规科学。Kuhn将常规科学表征为“解谜”,所研究的问题包括重要事实的确定、事实与理论的匹配以及理论的诠释。常规科学的价值在于扩展范式所展现出来的特别有启发性的事实,增进事实与范式预测之间的吻合度,使范式本身更加明晰,稳定的拓展科学知识的广度和精度。在范式指导下,常规科学趋于去发现它期待发现的事情,当发现不合常规、与预期相悖时就出现了反常。随着反常变得冥顽不化,再大的修补都无法使之容纳于现有范式,这时危机便出现了。危机来临时会涌现出不止一种新范式,而且不同范式之间存在不可通约性,常规科学将转换到获得胜利的新范式之下重新开始其“解谜”之路。范式转换这种“革命”式的过程使科学摆脱了在危机过程中遭遇重大困难的先前的发展框架,获得跳跃式进步[24]。

      “范式”一词具有较大的模糊性和隐含性,Masterman通过对《科学革命的结构》一书的不完全索引,发现至少有21种不同的用法,Kuhn本人也承认这一点,并在《必要的张力》一书中进行了修正阐述[25]。但无论如何,范式理论很好地诠释了科学发展是跳跃(范式转换)和累积(常规科学)相结合的间断均衡过程。“范式”不仅在科学哲学领域被广泛使用,在创新领域也被用作构建理论分析框架的重要概念,并被赋予了与科学范式有所不同的涵义[26]。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