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社区矫正服务模式的实务研究

作 者:

作者简介:
费梅苹,华东理工大学社会工作系教授

原文出处:
中国社会工作

内容提要:


期刊代号:D421
分类名称:青少年导刊
复印期号:2015 年 03 期

关 键 词:

字号:

      笔者自2003年起,在参与上海社区矫正实践过程中,通过开展实务研究,形成了有关社区矫正服务的框架、内容、方式等方面的一定认识。本文以青少年社区矫正实践为例,对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实务研究过程进行梳理总结。

      问题—理解—反思

      实务研究是为解决实务过程中的问题而产生的,是需要从问题出发,从实务中来,经过反思、行动,促使实务问题得以解决、社会工作服务得以改善的循环往复过程。笔者在对社区矫正实践进行参与式研究后发现,一方面社区矫正工作管理制度日趋规范,工作要求日趋严格,在司法专职人员人力普遍不足的现实状况下,社工成为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大量基础性管理工作的主要工作人员;另一方面,受本身专业能力的局限,也受社区矫正工作环境的制约,社工提供矫正服务的专业性不强,服务内容偏重于帮困解难,对于调和社区服刑人员社会关系、恢复和改善其社会功能的专业服务偏少,难以体现社会工作的专业性,也难以获得社会认同。

      为此,本项实务研究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形成符合专业化、本土化要求的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模式,以更好地实现社区矫正目标。围绕该问题,笔者与同事、社工一起组成了实务研究团队,对社区矫正的制度及政策规定、实践进程进行了反复研究,形成了几点认识:第一,社区矫正“以人道主义思想为基础,注重接纳和促进犯罪人员回归社会”的矫正理念、工作目标及主要任务,与社会工作的“恢复和改善人的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专业使命和目标是完全契合的。第二,在社区矫正具体实践过程中,“重监管轻服务”的现象普遍存在。这一方面是重刑主义思想的根深蒂固在具体工作中的反映;另一方面则是由于社会工作服务刚起步,尚未形成在服务体系、服务内容、服务方法、服务成效等方面的具体经验,尚未获得社会认同和司法系统的认同所致。第三,培养一支具有专业服务能力的社工队伍,对于充实社区矫正工作者队伍的专业力量有着重要作用。

      基于上述理解和认识,进一步的反思是,社会工作的元素如何植入社区矫正工作中?如何通过专业服务的推进实现社区矫正目标?

      行动—改变

      在完成了上阶段的问题剖析后,笔者及研究团队开展了青少年社区矫正服务模式的实务研究过程,共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专业服务探索阶段,旨在探索与社区矫正管理要求相融合的青少年社区矫正社会工作服务体系和服务流程。

      上海自2003年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以来,已经为全市范围内的社区矫正对象开展了各类矫正管理服务工作,但至2007年底,还没有建立独立的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制度和体系,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主要根据全市社区矫正工作办公室颁布的社区矫正相关规定开展,主要包括日常管理、教育学习、心理矫正、公益劳动、帮困解难五个方面。在社区矫正实践过程中,矫正社工会根据青少年与成年服刑人员之不同而在教育学习、心理矫正、公益劳动、帮困解难等方面设计不同的服务内容和运用不同的工作手法。如,针对新进入矫正系统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社工运用小组社会工作方法开展集中式、参与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法制教育学习活动。一些社工结合青少年的特点开展了大量的社会实践活动,以提升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对社会的归属感、认同感,增加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也有社工与社会各类组织合作,共同建立就业、社会技能训练基地,为犯罪青少年重新适应和融入社会创造条件。但总体而言,青少年社区矫正工作缺乏有效的服务分类和完整的服务体系。

      实际中,社工常陷入如何“定位”的困惑中,最大的困惑是面对相对强势的司法工作系统,社工如何处理刑罚执行和社会工作服务的关系、如何在社区矫正工作中发挥出专业优势和服务成效。为此,研究团队本着“遵守社区矫正管理规定”、“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优势”、“实现刑罚执行与社会工作服务相互融合”的原则,经过反复的实践、反思、修正、再实践,在社区矫正的分类、分级、分阶段管理的制度规定基础上,把社会工作个案管理的概念融入其中,探索出了一个以风险需求评估为基础、以各类服务项目实施为平台、分阶段分流式的青少年社区矫正服务体系和服务流程。

      该服务体系和流程规定,在初期三个月,社工主要为矫正对象开展迎新学习会、义工活动、家长沙龙等服务项目。迎新学习会是帮助青少年学习相关法律知识,避免犯罪行为再次发生。义工活动项目是结合公益劳动和矫正服务两重要求,为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提供重审自身的平台,使其明确自身责任,改变对自身的认识。家长沙龙主要以青少年家长作为服务对象,对其开展每月一次的小组聚会,学习交流对孩子的管理和教育、家庭关系改善技巧等内容,这不仅能提升家长与孩子的沟通能力、融洽亲子关系,也能发展一些家长成为青少年矫正工作的辅助力量及主要支持者。

      经过三个月左右的社区矫正服务后,社工将根据上海市矫正对象分级评估指标及课题组制定的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风险需求评估指标,对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开展阶段性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将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分流至不同的矫正管理服务项目内,继续接受各类矫正服务,直至通过评估,判断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的不良行为基本消除,社会功能明显改善,社会适应能力基本具备,社工才结案,并把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转介至持续跟进程序中。

      分流评估后的矫正服务项目基本上根据矫正对象的问题和需求状况而设定。从大类看,除了延续初期阶段的服务项目并在内容上继续深化外,该阶段矫正服务项目还包括社会技巧训练项目,主要针对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在社会适应过程中应具备的相关技能开展培训,以提升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自我管理的能力;大型历奇活动,希望通过历奇活动让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审视自身行为,形成自我约束和规范,并对自我有一个新的认识;模拟法庭,通过模拟和体验,协助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巩固刑法知识,提升其法制意识和自我规范能力。

      第二阶段:社会工作服务模式的专业化、规范化发展。

      当完成第一阶段任务,进入服务实施过程之时,课题组发现,每一个子项目的实施,也需要非常专业的策划和思考,这是构建青少年社区矫正服务模式的基本前提。为此,在第二阶段,课题组主要运用了扎根理论研究方法,深入开展青少年群体的服务需求研究,主要研究以下几个课题:青少年对其偏差和犯罪行为有怎样的理解、界定和反应?青少年与其社会环境的互动关系对青少年的边缘化过程产生了怎样的影响?青少年边缘化的社会互动过程究竟呈现怎样的发展阶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