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兴起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和全球化进程,把当今的中国社会带入一个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随着互联网技术门槛的降低,互联网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虚拟世界正在和真实生活不断融合,互联网不仅作为人类交流的媒介而兴起,而且正逐步成为人们真实的生活空间(陈刚,2011:37-38)。以“90后”为主的大学生正是成长于这样一种网络快速普及的环境中,是不折不扣的“网络原住民”一代,他们沉浸在互联网带来的全球文化和消费潮流之中,是网络参与的最活跃人群。无刻不在的数字生活似乎成为当今大学生日常生活的群像,信息时代似乎向每个人敞开了平等的大门。这种典型生活真是在校大学生,或者当今青年的普遍状态吗? 本调查发现,在以“90后”为主体的大学生中确实存在数字化生存的自觉,手机和电脑普及率很高,互联网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部分。不过,就个体的数字化生存能力来说,还可以有更多细分,受到社会结构更全面和深刻的影响。 一、“互联”和“移动”中的“90后” 作为网络生活的基本配置,电脑和手机已经成为大学生的必需品。调查显示,87.2%的大学生拥有个人电脑,且其中以更为轻便的笔记本电脑为主,占79.9%。只有0.6%的人声称自己从不上网,大学生平均每天的上网时间达到5.3小时,比全国网民日均上网时间高出2个小时。值得注意的是,受到校园生活特定环境的影响,高校学生更多地用手机上网,大学生中手机网民的比例非常高,达97.2%,也就是说仅有2.8%的人不用手机上网,远高于全国78.5%的手机网民比例,“90后”成为不折不扣的“移动”一代。 由于大学校园都有比较完善和均质的网络接入条件,在校大学生每月用于上网、通讯等数字生活的费用不算太高,平均花费为76元,且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间都比较接近。大多数人的手机包月流量在20M到150M之间,能满足一般的上网需要。受到电信运营商在大城市和中小城市战略的影响,非北上广地区的学生手机包月流量比北上广地区更多。 调查还发现,大学生们会习惯性地以不同终端来实现不同的网络应用。比如说,他们更倾向于用手机上微信,用电脑查阅学习资料、看视频、进行网购,而在上微博、看新闻、使用QQ和社交网站上,手机和电脑平分秋色。对手机和电脑的这种选择性使用极大地增强了互联网对日常生活的渗透能力,整合了碎片化的时间与不连续的空间,使他们线上的数字生活与线下的真实生活愈加融合。 在网络应用的具体内容上,大学生们对互联网的各项传统应用都有比较全面和熟练的使用。比如说利用互联网获取社会资讯、专业资料,使用互联网和朋友联络、发表对时事及社会事件的评论,应用互联网进行休闲娱乐、写个人心情日记,以及使用互联网购物、求职、炒股等功能。对于近年来伴随web2.0兴起的新兴应用,大学生们更是引领时代潮流。调查显示,64%的大学生使用社交网络,83%的大学生使用微博,均比全国网民高出近20%。 可见,从网络普及率和应用覆盖面上,以“90后”为主的在校大学生体现出电脑上网必备、手机上网普遍、日均上网时间长、上网形式多样、网络生活全面、虚拟现实交融等特点,网络更像是日常生活的数字化,他们时刻处于“移动”和“互联”之中,体现出一种数字生活的自觉。不过,尽管作为“网络原住民”的这一代体现出对高科技的普遍亲和力,但细究下来,他们在数字化生存资源、方式和能力上,仍存在着结构性的差异。 二、数字化生存的资源限制 在数字化生存的资源上,值得注意的是,尽管电脑已成为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必需品,但调查显示,仍有12.8%的人既没有笔记本又没有台式电脑。没有电脑的学生更有可能来自农村、家境较为不好、身处非北上广城市和较差的学校。由于硬件的缺失,同时又存在投身数字生活的需求,这部分人只能转移到学校的公共机房,或者外面的网吧中上网,这也使得他们的网络应用只能停留在更为初级的、间断的、消遣的层面,比如多为聊天、看视频、打游戏等,阻碍了他们自身数字能力的进一步提升,值得我们格外关注。 对每月用于上网、通信等数字生活的花费以及手机的包月流量的分析也发现了相同的趋势,来自城市的及家境优越的孩子在数字生活上的花费更多,手机的包月流量也更大。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在家境非常好、比较好、一般和不太好之间呈现出清晰的四档,每档之间的差额从几百元到几十元逐次减少,而家境不太好和家境很不好的孩子用于数字生活的花费几乎相同,稳定在最低的一档。手机包月流量的变化趋势也同样如此。可见,数字生活是大学生的一个生活必要组成部分,即使生活最困难的孩子,在这方面也必须有一定的支出,不过,受经济条件的限制,他们只能局限于最基本和最经济的上网需求;对于家境较好的孩子,选择的余地则大得多,可以随心选择终端的类型和上网的时长,这些又会对他们在数字时代的生活方式和能力造成进一步的影响。 三、数字化生存的方式与能力 摄影、摄像作为一种富于创造力的、彰显“品味”的爱好,已成为时下白领中比较流行的生活方式,但在大学生中还属于一种高端消费。15.3%的人拥有卡片相机,6.8%的人拥有单反相机,3.4%的人拥有摄像机,占有率并不是很高。家境较好的、来自城市的、重点大学的和北上广的大学生更可能拥有卡片相机和单反相机。摄像机相对小众,同样与家境相关,不过,在重点大学和非重点大学之间不存在差异,但北上广会对此有影响,体现出大城市的文化氛围的特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