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2日,湖南省郴州市北湖公园发生一起血腥的持刀伤人案:一名17岁少年当街刀捅一14岁女生后,割颈自残。事后据民警调查得知,两人系男女朋友关系,事发时正在闹分手。这是一起因早恋引发的情感纠纷,也正是因为早恋让本应是长身体和学习知识的青春期少年,遇到挫折,不知所措,然后走向极端,向社会拉响警钟! 青少年早恋,一直是社会家长热议的话题,而且近些年,为了防止学生早恋,全国各地大中小学校奇葩校规层出不穷,如河南一高校印发了《男女生校园非正常接触处理办法》,该办法第一条规定,未经班主任同意,男女生不得相互陪同去医务室输液、看病,否则将被年级通报批评,班级量化考核扣2分。该办法还规定男女生不准发短信互陪看病等。 或许这所学校的本意也是希望依靠严厉的校规,让学生们远离早恋,能更好地完成学业。但它忽视了这样的奇葩校规,对学生身心发展所带来的伤害是难以弥补的,致使早恋现象仍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全无败退之意。 分析:青少年早恋原因 早恋行为是青少年在性生理发育的基础上,心理转化为行为的实践。随着社会的进步,青少年早恋已成为现代社会面临的新问题,促成早恋的因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生理原因。青少年随着生理的发育开始产生性意识。15岁~18岁的学生第二性征刚刚形成,生理变化引起了性心理的微妙变化。在这种变化过程中,他们希望与同龄异性交往的心理便应运而生。他们开始敏感地看待男女同学间的交往,他们注视着异性同学有关自己的一举一动。逐渐地,在异性好感的基础上各自形成一个或几个异性的“理想模型”,并在众多的男女共同交往中逐渐由对群体异性的好感转向对个别异性的依恋,形成一对一的行动,即开始早恋。 2.社会文化促使青春期学生早恋意识的发展。青春期少男少女一般都喜欢看小说、电视、电影和戏剧等,如今大多数影视作品对中学生的早恋给予过多渲染,描写中学生早恋的文学作品、影视节目五花八门,使青少年觉得中学生的早恋成为学校中的主流,这种情况对学生的早恋起到一种推波助澜的作用。引起学生早恋倾向的原因当然很多,但社会的影响应该是起决定作用的。 3.相互攀比心理激发了早恋行为的公开化。一些学校学生的早恋是由于受同学或朋友的影响,为了不失面子而加入早恋者的行列的。青春期的学生喜欢三五成群结成小团体,寄宿制学校的学生更容易这样,其中有的小团体则是早恋同盟者的小交际圈。甚至有的小学生也在追求“早恋”,认为没有对象很丢脸。 4.家长和教师的压抑性教育,激发了学生早恋的逆反心理。由于社会上反对早恋的呼声很高,很多家长害怕自己的孩子因早恋耽误了学习,对孩子的异性交往采取了限制措施。比如一些家长不允许孩子有正常的异性交往,封锁一切有关性知识和爱情描写的书刊,导致一些孩子产生逆反心理。而一些学校的教师害怕学生在“早恋”中发生差错,把早恋看成是洪水猛兽,对男女生交往表现得草木皆兵。于是家长和教师共同采取了压抑和限制的教育对策。青春期的学生独立意识和反抗心理都比较强,他们有自己的处事哲学,在高压政策下,他们会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反抗行为。有的学校、老师对这个问题采取回避态度,对青少年的早恋现象置若罔闻,导致早恋在学校中蔓延,更多的情况是采取另一种回避态度,绝对禁止男女学生的个别交往,一旦发现任何早恋的蛛丝马迹,便不分青红皂白地定性为早恋,甚至公开处罚,严重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 对策:防早恋要正确引导 时下,用防火防盗防早恋来形容一些学校和家长的心态一点都不为过,但防早恋所采取的手段、方法也需加以权衡。 学校:靠疏不靠堵 首先是要适当开设两性教育课,因势利导的对学生加强相关的教育,并可以用身边的一些典型事例引导和教育学生明白早恋的危害,使其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恋爱观,主动做到不早恋。而不是采取各种措施让学生谈爱色变,甚至像过去那样与异性同桌要划分楚河汉界,形同路人。毕竟时代不同了,我们的要求也要与时俱进,再说即使你校规再严,也只能管三尺门里管不到三尺门外。规定是死的人却是活的,现在通讯和网络那么发达,电话短信、QQ或视频聊天等等,让你防不胜防,并且也根本防不住。 其次在查处上亦要方法得当。老师发现也好,学生举报也罢,经调查实属的在处理上要慎之又慎,决不能简单的给予行政处分甚至开除学籍等处罚。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老师的大喊大叫,不能收到预想的结果,有时反而会引起学生内心的消极反抗。很多学校过分关注学习成绩,对学生早恋问题粗暴地进行“一刀切”,认为只要阻止男女生交流就可以避免早恋。殊不知,过分的禁止反而会引发孩子的逆反心理,使得情况更加糟糕,甚至造成难以挽回的后果。因此说必须根据孩子平时的表现及性格等综合考虑,选择较为适宜的处理办法,既能起到教育效果又能让学生和家长乐于接受才是上策。 家长和社会:正确对待早恋现象 对青少年的教育是一门学问,值得认真总结和思考,拿出切实可行的办法来教育和引导孩子自己做出正确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