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正当方式培育和满足合理需要

——兼谈公民责任感的培养

作 者:

作者简介:
鞠玉翠,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授 上海 200062

原文出处:
南京社会科学

内容提要:

“用正当的方式满足合理需要”是带有普遍性的管理和对待人的正义原则,其判断标准在于是否有利于促进生命发展。体现了当代正义论对人的平等尊严的维护,也由此确立了每个人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其客体在本文主要指每个公民,主体可以是国家、社会机构(特别是学校)、官员、教师、家长以及所有公民。它要求:不压制合理需要;用理性和规范限制不合理需要;通过自身努力满足合理需要等方面。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纠正不合理需要,培育和提升人的需要境界,培养满足需要的可行能力也是应有之意。在达成这一原则的过程中公民的责任感也得到了培养。


期刊代号:G2
分类名称:思想政治教育
复印期号:2015 年 02 期

字号:

       中图分类号 G4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63(2014)11-0109-07

       人活着离不开需要的满足。但需要有合理与否之分,有利于促进生命发展的需要是合理的,反之则是不合理的;满足需要的方式也有正当与否之分,有利于保存和促进生命的方式是正当的,阻碍生命发展、伤害甚至毁灭生命的方式是不正当的。当人的合理需要得到了正当的满足,他的生命因此得以展示、延续和发展,他会体会到满意、享受以至幸福;相反,如果合理需要无法得到正当满足,他的生命成长就受到了不应有的阻碍,主体会产生不满、压抑、焦虑、逆反、逃避等消极体验和行为。正义的作用之一是区分需要与利益的合理与否以及满足需要方式的正当与否,不要求人们牺牲自己的合理需要与利益,而只要求他们放弃自己的非合理需要与利益,因为非合理需要的满足总是以损害他人或自己的合理需要满足为特征,不能成为权利。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正义的问题,“是一个人该怎样采取正当的方式来生活的大事。”①正义理念以及其他道德观念不是为了压制人的合理需要,而是为了限制逾越正义原则的不合理需要,通过合理分配权利与义务、利益与负担,保障和促进公民合理需要的满足。②因此,“用正当的方式满足合理需要”是带有普遍性的管理和对待人(包括自己和他人)的正义原则。这一原则体现了当代正义论对人的平等尊严的维护,从道义论的角度而言,体现了人是目的的理念,也由此确立了每个人的道德责任与义务,如不偏不倚,不伤害他人,不贪婪,不擅离岗位、不羞辱他人,不殴打、不谩骂等③;从效用的角度而言,有利于最大限度地释放每个人的生命力量,让每个人承担起自身发展的责任,也承担起在社会中应当承担的职责,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有序运行和持续稳定发展。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促进人的发展,满足人的发展需要。教育正义的根本问题是如何“正当对待人的灵魂及其卓越发展的问题”④。“用正当的方式满足合理需要”的原则对教育这一育人事业无疑是适用的。但是,现实的教育中无视人的合理需要,用位高权重者的需要压制他人合理需要、对他人过度干涉、对部分学生歧视排斥的现象广泛存在,这导致了盛气凌人和唯唯诺诺并存,导致了有尊严的独立的人的隐退,这也使教育丧失了其正当性,失去了其本意;另一方面,打着“以人为本”、“儿童中心”的旗号,但又无视这些口号中蕴含的平等观念以及由此形成的需要的合理性界限,放纵儿童不合理需要的情况也普遍地存在着,成人对儿童溺爱、过度保护、毫无规约,儿童则自我中心、对他人和社会需要漠不关心,为所欲为、缺乏基本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这样的所谓教育和行为同样缺乏正当性;同时,现实中还存在着过于依靠资源占有而非可行能力来满足需要的倾向,导致人与人之间的恶性竞争和敌意,削弱了善意与社会合作,也容易诱发不负责任、不劳而获的舍本逐末的不当倾向与行为。

       因此,用正当方式满足合理需要至少要做到:不压制合理需要;用理性和规范限制不合理需要;通过自身努力满足合理需要等方面。而从教育的角度来看,纠正不合理需要,培育和提升人的需要境界,培养满足需要的可行能力也是应有之意。

       一、不压制合理需要

       “人是人的目的,从根本上说,就是指人的需要是人的目的。”⑤把学生的合理需要放在心上,首先要做到不压制合理需要。大量研究表明,合理需要被压制不仅会引发消极情绪,如愤恨、不满、报复欲;也容易诱发暴力、偷窃等违规行为,且将其合理化为恢复平衡的手段。⑥

       从宏观层面看,国家关注公平正义,在教育公平正义方面让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民族、贫困地区倾斜,建立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初步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在城市接受义务教育问题,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等等,这些举措主要通过补偿弱者、更加合理地分配教育资源为学校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宏观环境,有利于保障公民的平等受教育权利,保障“基本的、普遍的、共同的教育需要的平等满足”⑦,至少不妨碍其合理教育需要的满足,从而为充分发展学生的品格和能力,让公民拥有从事有意义的工作的机会,拥有平等的生活前景,获得实现人格价值的尊严,也体会到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价值感奠定了很好的基础。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作为一项社会建制的教育系统,在权衡社会经济或政治需要与人的发展之需要时,常常向前者倾斜;社会要求教育系统为经济发展、政治发展服务,但很少考虑教育系统的需要;学生更多地被作为未来的“人力资源”,被作为当下的考试机器,而作为目的的人的合理需要因此被忽略了。由此,教育偏离了育人的根本,成为政治、经济事业的附庸,失去了教育的正当性,人的发展被不可避免地扭曲了,未来的“人力资源”也因此大打折扣。质言之,偏离了“用正当的方式满足合理需要”这一正义原则,人的发展就受到阻碍,教育就呈现出正当性危机。

       在当前功利取向和应试的压力下,一些行政部门向学校要业绩,一些学校屈服于行政压力,呈现出不惜代价求分数而忽略、压制学生合理需要的倾向:用各种强制性禁令规约学生,挤占休息时间,挤占体育课和其他副科,剥夺基本的游戏、娱乐机会,对异性交往严防死守,把自己的不良心境迁怒于学生,学生动辄得咎;用刻板的“标准答案”规训学生,不容学生个性张扬、提出异见;早早地根据成绩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当学生成绩不好、违反纪律、顶撞教师时,教师恶语相向、讽刺挖苦、拳脚相加、随意惩处;对影响业绩者更是不惜贬低、羞辱、排斥以至劝退。即使有些学生表现得让老师十分满意,但在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教师威严的惧怕、对师爱丧失的担忧、对考试失败的恐惧,而不是出于理性的判断和思考。有些对合理需要的压制不那么显见,甚至还打着“爱”的旗号。但所有这些无视和压制学生身心健康的需要、交往的需要、自主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探究的需要等合理需要的做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工具化、机器化、物化了,或者说学生没有被作为活生生的人被对待,这样的学生或自惭形秽、唯唯诺诺、低眉顺眼,或心怀怨气、有意违规违纪、对抗权威,难以体会到尊严、自主,也难以学会承担责任,表现出种种让教育者头痛不已的问题行为。所有这些显然违背了教育的初衷,不仅没有促进学生的发展,反而带来了“师源性伤害”!让这种强制、压制的成分降到最低,让学生的合理需要得到正当的满足,才是回到了教育的正道,才是根治诸多教育病症的良方,学生才能健康快乐、自主负责、生机勃勃地成长。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