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科技发展中的伦理困惑与道德论争

作 者:

作者简介:
杜振吉(1957- ),男,山东临朐人,吉首大学哲学研究所特聘教授,曲阜师范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主要从事哲学与伦理学研究,湖南 吉首 427000

原文出处: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内容提要:

生命科技的发展一方面使人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对于人类生命的健康延续、病患身体的康复以及生命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使人们面临着诸多伦理道德方面的困惑与挑战,并存在着激烈的道德论争。目前,生命科技发展中的伦理困惑和道德论争,在克隆技术、人类基因研究、辅助生殖技术、人体实验、器官移植、重组DNA技术、安乐死问题,以及对有缺陷新生儿的处置等方面,表现得尤为集中和突出。随着生命科技的不断发展,会有更多的伦理道德问题摆在人类面前,在令人感到困惑的同时,也引起人们的警惕和思考,并需要我们作出何去何从的选择。生命伦理必须直面挑战,有所创新,使生命科技在发展过程中既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突破,又要使其在一定的伦理原则和规范下进行,以保证其实现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期刊代号:B8
分类名称:伦理学
复印期号:2015 年 02 期

关 键 词:

字号:

       中图分类号:B82-05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2359(2014)06-0037-05

       随着现代高新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人类生活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生命科技也有了长足的发展。生命科技的发展使人们对生命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和认识,增加了预防、诊断和治疗各种疾病的可能性和可靠性,使人们享受到了更多的医疗保健,对于人们生命的健康延续、病患身体的康复以及生命质量的提高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使人们面临着诸多伦理道德方面的困惑、冲突和挑战,几乎每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在生命及其医学领域的应用,都会引起尖锐、激烈的道德论争。

       一、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克隆技术是一种经由无性繁殖而产生后代的生殖方式,这种无性繁殖方式使子代与亲代具有相同的遗传基因组成。自上世纪中期以来,克隆技术迅速发展,1996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莉”的问世标志着克隆技术的成功。在动物克隆获得成功后,将克隆技术运用于人的技术性障碍也已基本克服,即是说,人的克隆获得成功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克隆技术和克隆人的问题成为生命伦理关注的一个焦点。

       对于人的克隆主要包括三种情况:一是生殖性克隆;二是研究性克隆,即在人或动物身上用体细胞核移植进行基础研究,包括基因表达研究、衰老研究等等;三是治疗性克隆,即利用克隆技术培育或生产出诸如肌肉、皮肤、神经等特定的组织或细胞,以用于治疗性移植。

       克隆技术不单单是一个技术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一个伦理问题,它带给人类最震撼、最困惑和最具争议的也主要在于其伦理道德方面。赞成和支持者认为,人的克隆技术能够通过技术手段满足人类的生殖要求,有利于优生,也可以用于相关疾病的治疗、残疾的修复,从而造福于人类,具有重大的医学价值和社会价值。而反对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理由:其一,克隆体细胞产生的克隆人,在遗传性状上与原型人(被克隆者)完全一致,因此,克隆人技术可能会使人的基因独特性受到破坏,造成人类基因多样性的丧失,也违背了一个人的个体独立性。同时,克隆人技术的发展对人权观念提出了挑战,伤害甚至亵渎了人的尊严。因为克隆技术作为一种生殖或繁殖方式,其培育的胚胎发育成熟后最终产生的是与细胞提供者基因完全相同的个体,因此,克隆人的身份将难以认定,或者说,克隆人是一个丧失自我和缺失社会属性的个体,不是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独立、完整的人。这自然是对人的权利和人格尊严的伤害和挑战。其二,克隆人技术在应用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和限制,其克隆技术本身可能损伤体细胞核,导致克隆体的先天畸形,造成对克隆人的伤害,同时由于克隆技术目前尚不成熟,难以避免克隆体的遗传性疾病。其三,克隆人与被科隆者之间的关系无法纳入现有的伦理体系,会导致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关系不清,由此不可避免地造成人伦关系的混乱,对现有的家庭结构形成巨大的冲击。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逐步选择和形成了目前的家庭模式及人伦关系结构,由夫妻和子女组成的家庭是人类家庭的主要形式。而借助克隆技术诞生的个体,与他人的伦理关系将难以界定。并且,人类生育后代的过程不再需要两性共同参与,生育不再与性爱相关,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传统家庭形式及其价值观念将被打破,相应的社会价值体系和伦理观念也将受到严重冲击。其四,由于其特殊的身份原因,克隆人可能因此产生心理缺陷,或对其身心发展造成破坏性影响。其五,克隆人还会影响到社会的治理,并导致一系列问题,如男女性别比例的失调、人口爆炸、户籍管理问题等等。因为无论是指纹鉴定还是DNA鉴定,都不能把克隆人和原型人区别开来,因此,克隆技术对于社会治安管理来说,也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和难题[1]。目前,包括我国政府在内的多国政府,以及世界卫生组织、世界卫生大会等国际组织和机构,均表示反对进行人体克隆技术的研究。

       二、人类基因研究的伦理问题

       人类基因研究计划提出和实施后,特别是自2006年人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完成以来,人类基因研究就已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的目的,是建立全人类基因的多样性资源库,探讨和研究人类的起源,了解和诠释人类发展和进化的历史,从微观层面比较深入地研究和探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并为探求致病遗传因素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等问题提供基本依据和信息[1]。人类基因组研究计划一旦完成,不仅能够比较清晰地了解和揭示一个人可能出现的遗传疾病的原因,而且可能比较清楚地了解和掌握一个人由其遗传因素所决定的智力状况和性格特征,至少可以清楚地了解和掌握由单个基因决定的相关性状[2]。人类基因研究计划的确为生命科学、医学科学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美好的前景和广阔的想象空间。

       生命伦理学界关于人类基因研究的道德论争,主要集中在基因检测与基因歧视、基因治疗的目的、基因隐私权的保护,以及基因研究及其技术与人的尊严等方面。从医学角度来说,人类基因研究的进展,使医学有可能真正成为预测性医学和“治本”的医学,为疾病的预测、防治和个体医学提供重要的参照,使医学最终实现预防为主的理想,但同时,也可能会引起医学界关于健康、疾病、病人等概念的重新界定和思考。比如,携带某种致病基因的人是否病人?这些携带致病基因的人似乎处于健康人与病人之间的状态,这就需要对相关概念进行新的审视和定义。人类基因研究固然有益于揭示生命的奥秘,也有助于克服和解决相关医学难题,但是也面临着一些伦理困惑和道德问题。

       从生命伦理的角度来看,人类基因研究的困惑和论争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基因检测与基因歧视问题。虽然目前基因检测的应用范围还比较有限,但随着人类基因研究的进展,能够做基因检测的项目会越来越多。赞同和支持基因检测的意见认为,基因检测可以帮助人们尽早或及时地了解可能发生的疾病,有利于接受检测者对婚姻、生育等一系列重要事项作出理性的选择。质疑或反对基因检测的意见认为,由于某些疾病的无法治愈性,基因检测会给受检测者带来一定的精神压力和心理负担,同时也可能导致一些人因其与生俱来的某些基因特征或基因缺陷而受到歧视。如果基因检测被广泛和普遍地应用于普通人群,那么其基因检测的相关信息不仅会影响到个人(如个人的上学、就业、婚姻、社会保险等),而且会影响到家庭和社会,由此所引发的社会问题不可忽视。其二,基因隐私权的保护问题。人类基因研究的应用使医学进一步发展到预测医学阶段,可能测定一个人的遗传基因与正常基因有无差别及有何种差别,进而预测其将来的身体状况及其性格特征等,而这些都属于个人的隐私范围。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如何保护个人的基因隐私,尤其是当一个人存在基因缺陷或存在遗传疾病的情况下,这种基因隐私及相关信息应当由谁来掌握和保管,是其本人还是其父母?谁有权使用、传达和公开这些信息?医生有没有资格和权力了解和解读一个人的基因图谱?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基因信息是具有商业价值的,那么当某一个体或某一群体的基因信息具有商业或医学价值时,其商业或经济利益应当归何人所有?这些都涉及基因隐私权的保护问题。可以说,能够反映和解读一个人生命和命运奥秘的基因技术,需要我们对相关的隐私和隐私权问题进行审慎的思考,并通过法律和道德对相关行为进行规范,以使个人的基因隐私和隐私权得到应有的尊重和保护。其三,基因治疗问题。基因治疗即通过把基因植入人体,以达到治疗疾病、增强体质的目的。其治疗性目的,即用于治疗遗传性疾病;其增强性目的,即用于改变人类个体的某些生命、生理特征和性状,如胖瘦、高矮、智力、性格等,目前美国的研究人员已经提取出可以控制人体胖瘦的基因。一般认为,对于治疗性目的的基因治疗,其风险和利益都是可以理解的,只要将其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和限度之内,道德上无可厚非。但对于增强性目的的基因治疗,则有不同观点的争论。譬如,如果父母可以把高智能基因植入其正常发育生长的后代,以使其获得或具备超强的智力,那么考虑到治疗费用等因素,这种技术的应用是否最终会成为有钱人或社会上层群体的专享?如果是这样,则势必会进一步加深社会贫富人群之间的鸿沟。那么以增强性为目的的基因治疗无疑是对社会公平原则的背离。因此,就目前的技术情况看,非医学目的的基因治疗难以得到伦理辩护[3]。

相关文章: